长安汽车升级央企,合资品牌日渐边缘的重庆往事
7月末的重庆,闷热得像锅炉房。那天在南坪汽修厂蹲着换空调滤芯,隔壁老王突然神神叨叨地说:“听说咱们这儿多了个新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就在江北那块。”他一边抖着烟灰,一边给我科普,“100家央企里头,新鲜出炉的第一个造车的。”
这消息传得飞快,不到中午,群里已经刷屏。有人发了张照片,说是领导班子都定下来了,大横幅写着“新使命 新征程”,底下阿维塔、深蓝、启源、凯程这些名字排成一溜。我瞅了一眼,还真没看见福特和马自达。群友小杜吐槽:“这阵仗,有点像春晚彩排,就差没放礼花。”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几年合资过得都不咋地。前两天还跟修理厂李师傅闲聊,他摇头感慨,“你别看网上说福特去年赚44亿,人家CEO自己都打比方,说刚从手术室出来,还躺ICU呢。”话糙理不糙。
想当年长安福特风光的时候,我表哥买蒙迪欧那会儿,可把亲戚们羡慕坏了。他后来跟我讲,那台2.0T动力确实带劲,就是变速箱冷启动偶尔有顿挫,每次去4S店,人家技师就一句话:“正常现象,多跑跑就顺了。”可惜好景不长,这几年销量一路下滑:2021年还有三十多万台,到2023年只剩二十三万出头。
何晓庆掌舵三年也熬够本钱,今年5月交棒给艾小明。这位新总裁据说以前搞商用车,对乘用车业务生疏。有段时间朋友圈全是猜测,有人担心是不是要彻底转型拉货去了?今年上半年销量又掉了一截,据说连产销报告上都懒得单列数据。
不过也不能全怪总部不给力。我认识一个在渝北工厂干采购的小赵,他讲起内部八卦,说杨大勇副总裁早些年就是市场部出身,也管过新能源,但无论怎么折腾,总感觉缺点啥。“百年XX毁于长安”这种话,在茶馆门口随便能听到半天。
马自达更惨一点。去年春节前后才换的新领导邓智涛,也是做商用车起家的。一开始大家以为能带来点变化,可销售数字还是一年比一年低。今年前五个月刚回升一点,又赶上公司架构调整,从6月开始直接查不到单独销量,只剩自主品牌几个字晃眼睛。
有意思的是,我表弟前年买过EZ-6,上市首月卖出去两千多辆,他觉得内饰挺精致,就是方向盘手感偏轻,高速开起来飘。他最郁闷的是座椅加热冬天慢半拍,比老款CX-5还拖沓。不过现在国内卖不动,经常听销售顺嘴提一句“欧洲订单不少”,但谁知道真假?反正数据摆那儿:6月份批发量三千来台,其中只有六百多是在国内落地,其余全漂洋过海去了。据维修圈里的老司机讲,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常见——外面吃香里面清仓呗。
还有个冷知识,是我混论坛时看到的:2018款昂克赛拉顶配居然标配HUD抬头显示,当时可把同级吓了一跳。但现在问十个人九个不用,都嫌麻烦。“白送功能没人稀罕”,邻居大爷喝茶时候念叨,一语中的。有时候配置再高,也救不了整体颓势啊!
其实早些年的合资车型,不少细节做工蛮扎实,比如老福克斯发动机舱线束包裹厚道,用料舍得。但最近两代降本明显,我朋友拆门板装喇叭发现塑料件薄如纸,还抱怨异响难治。这些琐碎小毛病积攒下来,用户口碑自然也撑不起场面。
至于未来嘛,大伙饭桌上议论最多的话题还是自主品牌怎么走。有句玩笑经常挂嘴边:“山河破碎风飘絮,自主才是压舱石”。国营企业人事调整向来先行一步,下半年估计又是一波操作,看谁坐稳哪个位置吧。不过资源倾斜已成定局,自主越走越宽敞,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合资,如今只能默默隐身后台名单里,再无人提及太多往事……
对了,上周二手市场收来的15款马自达3,现在行情跌破六万,还有人在犹豫要不要接盘。我帮忙试驾一圈,小毛病倒是不少,但操控依旧灵巧——只是没人关心它原来的辉煌故事罢了。时代变迁,有时候就是这么悄无声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