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董小姐打造的纯电车,续航仅230km,从15.8万暴跌至5万仍滞销!彻底沦为“物流神器”
推开某仓库厚重的铁门,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上百辆崭新的银色面包车整齐停放,挡风玻璃还贴着出厂保护膜,仪表盘里程表清一色显示“0公里”。这些被遗忘在角落的电动车,正是董明珠跨界造车的代表作:格力钛新能源物流车。从万众瞩目的15.8万元身价,跌到如今5万元的白菜价,这场过山车般的旅程背后,藏着一个“歪打正着”的逆袭故事。
---
一、空调女王的造车梦,从豪情万丈到艰难落地
时针拨回2016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做出惊人之举:自掏腰包投资银隆新能源。这位“空调女王”在记者发布会上目光灼灼:“格力不仅要让世界爱上中国空调,更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球!”五年后,格力正式控股银隆,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首款纯电物流车高调亮相。
当4.99米长的银色车身披着红绸驶下生产线时,没人料到它的命运会如此跌宕。定价15.8万元,比五菱荣光EV贵出近四成;标榜“高端城市物流车”,却因续航短板遭遇市场冷眼。经销商老张回忆:“展车在店里积灰半年,问的人还没看空调的多。”很快,库存压力让价格断崖式下跌——10万、8万、直至5万,贬值速度堪比手机换代。
二、被嫌弃的“钢铁骆驼”,藏着实用主义的智慧
初次接触格力钛的人,很难把它和“高端”联系起来。坐进驾驶舱,硬塑料内饰硌得手肘发疼,仪表盘小屏在阳光下泛着模糊的光。但物流公司老板王强有不同看法:“我们运海鲜的,车厢里全是冰水混合物——这车塑料内饰水一冲就干净,比真皮座椅实用多了!”
更让王强惊喜的是装载设计。2.176米超高车顶让工人能挺直腰板搬运,侧滑门宽度足够叉车自由进出。实测2.7立方米货厢轻松塞进18个标准货箱,700公斤冻鱼压上去,底盘依旧稳如磐石。“比某品牌同价位车多装三箱货,半年省出的运费够再买半台车。”王强拍着车门笑道。
三、230km续航的悖论:短途场景的意外重生
续航本是格力钛的“死穴”。标称230公里,满载开空调时实际仅跑150公里,被网友戏称“充电两小时,送货半日闲”。但某工业园区的运输队长李师傅发现了转机:“在15万平米的厂区里送货,每天撑死跑30公里,要什么长续航?”
钛酸锂电池的特性反而成了优势。北京寒冬的早晨,当其他电动车在零下10℃哆嗦着掉电时,格力钛仍能稳定输出;午休时插上快充桩,30分钟电量回血80%,足够应付下午的运输高峰。园区管委会算过账:相比燃油车,每台格力钛每年省下2.7万元油费,两年多就回本。
四、“5万神器”的启示录:跨界者的生存智慧
如今在珠三角工业区,格力钛成了独特的风景线。家电厂用它转运空调,电子厂靠它配送零件,连农场都买来运输蔬菜。某制造企业主管算得精明:“外面租货车月费6000元,买它五万元能用十年,坏了当废铁卖还值八千!”
这场从滞销到重生的蜕变,映照着中国制造的务实精神。没有盲目追求续航参数,而是在载重效率上死磕;放弃华而不实的智能座舱,专注提升货厢容积;当城市物流之路受阻,果断转向封闭场景深耕。正如董明珠在内部会议上的总结:“能在细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好产品。”
---
夜幕降临,某汽车配件厂的仓库依然灯火通明。三台格力钛鱼贯驶入装卸区,工人们熟练地拉开侧滑门,液压叉车驮着成箱的轴承滑进车厢。值班组长在交接本上记录:“7号车今日转运12趟,省下燃油费184元。”这些曾被嘲笑的“工业铁盒”,正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价值——真正的神器未必闪耀夺目,但一定在某个角落默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