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市的这份新榜单,看得人真是五味杂陈。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买车算是一件大事,以前一说起买车,亲戚朋友们嘴边挂着的总是那么几个名字:大众、丰田、本田、日产。
这些合资品牌的车,在咱们心里就等同于质量好、开着省心、将来卖二手车也保值。
可现在,情况似乎悄悄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根据最新的数据,今年7月份合资品牌燃油车的整体零售销量是56.6万辆,这个数字跟6月份一比,竟然一下子少了14.7%,感觉就像是夏天的气温突然降了好几度,让人心里有点发凉。
更让人惊讶的是,放眼望去,所有合资品牌的燃油车里,一个月能卖超过一万辆的,竟然只剩下孤零零的17款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些曾经让我们挤破头、甚至加价都要买的“神车”,怎么突然就不那么香了呢?
咱们先来看看榜单上那些还在坚守阵地的老将们。
排在第一名的,是日产轩逸,一个月卖了26337辆。
轩逸这车,说白了就是把“家用车”这三个字做到了极致。
它可能没什么驾驶乐趣,内饰看着也普普通通,但它省油、空间大、座椅坐着舒服得像个大沙发,而且质量稳定,轻易不给你找麻烦。
在现在大家花钱都越来越精打细算的背景下,轩逸这种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性格,反而成了最大的优点。
老百姓买车图啥?
不就是个安稳省心嘛。
排在第二的是大众朗逸,卖了23081辆。
朗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车头那个大众标。
在中国,大众汽车这块金字招牌的分量太重了,几十年的口碑积累下来,很多人买车,尤其是家里的第一辆车,首先想到的就是大众,觉得它皮实、安全、开出去有面子。
这种深入人心的品牌效应,在市场变化的时候,就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再往下看,丰田的表现也很抢眼。
RAV4荣放卖了18473辆,拿下了合资燃油SUV的第一名。
凯美瑞卖了17719辆,是中型轿车的冠军。
这两款车能卖得好,道理和轩逸、朗逸差不多。
丰田“开不坏”的名声在外,RAV4各方面表现都很均衡,没什么短板,是很多人买SUV时的首选。
凯美瑞呢,样子大气,空间舒适,宜商宜家,多年来也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
一汽-大众的速腾和迈腾也排在前头,分别卖了17524辆和17066辆,这说明德系车那种扎实的底盘和操控感,依然对很多消费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这些卖得好的车,就容易忽略掉整个市场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
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销量大幅下滑的车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田的CR-V。
想当年,CR-V在国内上市的时候,那可是城市SUV的代名词,火到什么程度?
想买车得排队,还得加钱才能提到车。
可现在呢?
7月份只卖了9873辆,连一万辆的门槛都没迈过去,排到了第18名。
这是为什么?
我们不妨拿它和现在市面上热销的国产新能源车比一比。
比如比亚迪的宋PLUS DM-i,价格和CR-V差不多,但人家是插电混动,在城里上下班基本可以当纯电车开,一公里电费就几分钱,比CR-V省油省得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国产车车里那块大屏幕,能导航、能听歌、能看视频,智能化的体验,是CR-V那种传统车机完全没法比的。
当消费者发现,花差不多的钱,能买到一个用车成本更低、开起来更安静、玩起来更有趣的新选择时,又有多少人会为了所谓的情怀和过去的口碑,继续选择CR-V呢?
还有一个更具标志性的车型,就是丰田卡罗拉。
卡罗拉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家轿的王者,是可靠、耐用、经济的代名词。
可是在这份榜单上,轿车版的卡罗拉已经跌到了21名开外,这个信号实在是太强烈了。
它的没落,和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就拿比亚迪的秦PLUS DM-i来说,起步价已经拉到了8万元以下,不仅价格比卡罗拉有优势,而且还能上绿牌,在很多大城市不受限行政策的影响,日常用电成本极低。
面对这样的对手,卡罗拉除了“质量稳定”这个标签外,在价格、使用成本、智能化体验等各个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消费者的选择是最诚实的,当一个性价比更高、体验更好的产品出现时,曾经的神话也终将褪去光环。
即便是以前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也感受到了这股寒意。
宝马3系和奥迪A6L还能维持在一万辆以上的销量,但奔驰C级就比较惨了,一个月只卖了6870辆。
这说明,现在年轻人对于“豪华”的定义也在改变。
过去,一个奔驰标可能就代表了身份和地位。
但现在,很多人会觉得,开一辆设计新潮、拥有智能驾驶辅助、车机流畅的国产新势力品牌,比如蔚来、理想,可能比开一辆传统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型更酷、更有科技感。
所以,这张销量榜单背后,其实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场深刻变革。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油车和电车之间的竞争了,而是一场关于用车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通过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创新,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追随者了。
它们用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带来了更低的用车成本、更平顺安静的驾驶感受、更聪明便捷的智能体验。
这些优势,都是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好处。
这背后,是我们国家汽车工业几十年来的努力和积累,是中国工程师们的智慧结晶。
看到这样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中国汽车的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
那些曾经躺在功劳簿上的合资品牌,如果再不加快转型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节拍,那么今天榜单上的“凄凉”,或许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