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这电影可真是神了,上映6天就拿下3个亿票房。
马伯庸原著里那个倒霉催的长安小吏李善德,为了把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差点把命都搭上。
现在倒好,小说、电视剧、电影轮着火,这颗"荔枝"算是彻底出圈了。
要说这片子为啥能火,关键是把唐朝那点事儿讲得跟现代职场一个样。李善德接到的任务,搁现在就是"三天搞定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上头光会画大饼,同僚个个踢皮球,资源要啥没啥,活脱脱就是打工人日常。有网友在豆瓣留言:"看完电影才发现,原来唐朝打工人的苦逼程度跟现在不相上下。"
电影制作组也是够拼的,为了还原盛唐气象跑遍大半个中国。最绝的是那个"荔枝红"的染缬工艺,专门请来非遗传承人手工复原。有考据党扒出电影里李善德走的路线,跟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分毫不差。这种较真劲儿,观众自然买账。
不过也有人觉得这片子太刻意。微博上有个点赞过万的评论就说:"把现代职场梗硬塞进古装剧,看着就出戏。"这话倒也不假,有些桥段确实显得生硬。但更多观众觉得,能把历史讲得这么接地气,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这片子的成功不是偶然。从《长安十二时辰》到《古董局中局》,马伯庸的作品改编向来稳扎稳打。最新消息是,已经有旅游公司准备开发"荔枝之路"主题游,打算沿着电影里的路线搞沉浸式体验。要真成了,这IP的价值还得往上翻。
有意思的是,电影上映后网上掀起一股"唐朝职场学"的热潮。有人整理出李善德的"职场生存法则",转发量蹭蹭往上涨。连带着马伯庸原著小说的销量又涨了一波,出版社赶紧加印。这波操作,堪称文化IP运营的经典案例。
但争议也不少。知乎上就有历史爱好者指出,电影为了戏剧效果,把荔枝运输的时间压缩得太夸张。实际上唐代的驿传系统相当发达,真要玩命送的话,可能用不着电影里那么惨烈。这种专业讨论,反而让电影的热度持续升温。
要说这片子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把一个历史故事讲出了现代味。不端着不装深沉,就是实实在在地讲好一个故事。现在观众精着呢,光靠流量明星和五毛特效可糊弄不了人。得真有点东西,才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买票。
电影里那些细节,比如参照敦煌壁画做的妆容,按唐代地图设计的路线,都是下了真功夫的。有剧组人员爆料,光是研究荔枝保鲜技术就折腾了小半年。这种认真劲儿,观众是能感受到的。难怪有人说,这年头能让人二刷三刷的电影不多了。
最新消息是,已经有游戏公司盯上这个IP,准备开发相关手游。要是真成了,这颗"荔枝"的商业价值还得再翻几番。不过也有网友担心,过度开发会不会毁了原著的味道。这事儿吧,就得看后续怎么操作了。
说到底,好故事永远不缺观众。《长安的荔枝》能火成这样,关键还是抓住了现代人的共鸣点。历史不用高高在上,完全可以讲得生动有趣。就是不知道接下来,这颗"荔枝"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