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万买到八十万配置:华为全栈技术首次下沉,德系豪车工程师看完后连夜改方案,这次国产车真的要让人重新思考汽车定义了
找到一个800V快充桩,插上充电枪,去便利店买了杯咖啡,和老板闲聊了几句最近的天气。回到车旁,手机提示音响起——电量从30%跳到了80%。
十几分钟,够开两百多公里的电。
旁边一台宝马X3的车主刚好路过,看了看我的充电界面,又看了看车标,表情有些复杂。他问这车多少钱,我说十五万多一点。他愣了愣,说他那台车充电要一个多小时。
这种场景,最近经常遇到。
说起来,当初看中这台尚界H5,纯属意外。
本来预算就十五万,想买台够用的家用车。销售小哥神神秘秘地说,要不看看这台?说华为深度参与研发的,我当时就乐了,华为还造车?
坐进车里那一刻,想法变了。
15.6英寸的屏幕亮起,熟悉的鸿蒙界面让我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这套系统我在朋友的问界M7上体验过,那可是二十多万的车。怎么跑到十五万的车上来了?
“你好小艺。”话音刚落,屏幕就亮了。
我试着连续问了十几个问题——今天天气怎样、导航到最近的商场、播放周杰伦的歌、把空调调到23度、给老婆发个微信说我在看车。每个指令都执行得干脆利落,没有那种“对不起我没听清”的尴尬。
手机上正在播放的音乐,上车后自动切换到车机。导航路线也跟着跳了过来。这种无缝衔接,让人觉得车和手机像是同一个生命体的两个器官。
试驾路上,发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高速并线的时候,方向盘轻微震动提醒,然后自己打转向灯,扫描后视镜,确认安全后平滑切入。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比我这个十年老司机还要自然。
遇到施工路段,车子主动识别锥桶,保持安全距离绕行通过。那一瞬间我甚至忘了自己在开车,更像是坐了个很靠谱的专职司机的车。
停车时按下自动泊车,方向盘开始自己转动,车子利落地倒进车位。旁边一位大爷全程围观,连连点头:“现在的车啊,比人还聪明。”
晚上到家,车灯在地面投出“欢迎回家”几个字。楼下遛弯的邻居都停下来看热闹,有小孩兴奋地问这是不是变形金刚。
这种场面感,以前只在奔驰S级上见过。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次去天津出差。
单程一百五十公里,到了目的地电量还剩一半多。找个充电桩补电,15分钟从30%充到80%,比加油还快。同事开着他那台途观L,在旁边加油排队等了半小时。
冬天的时候,朋友们开始抱怨电车续航缩水。我默默看了看仪表盘,620公里的标称续航,实际能跑440多公里。衰减不到三成,比很多燃油车的油耗表现还稳定。
车内的安静程度,也完全超出预期。
高速120码,车内对话依然轻松。没有呼呼的风噪,听不到电机的嘶鸣声。偶尔会恍惚,这真的是台十五万的车?我试过朋友的奥迪A4L,噪音控制也就这个水平。
那套AR-HUD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导航箭头直接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转弯提示就像悬浮在真实路面上一样。第一次体验的时候,真有种科幻电影里的感觉。
但也有一些需要适应的地方。
比如智驾系统,虽然大部分时候很聪明,但在复杂路口会比人类更谨慎。有时候这种谨慎会被后车理解为“磨蹭”,偶尔会被按喇叭催促。
AR-HUD在中午强光下,投影亮度有时不够清晰。技术很炫酷,但还有改进空间。
最有意思的是生态体验。
用华为手机的话,车机和手机几乎是一个整体。音乐、联系人、日程安排,所有数据都在云端无缝同步。甚至可以在车里语音控制家中的空调和灯光——“小艺,把家里空调打开”,到家前房间就凉快了。
但如果用iPhone,体验就打了折扣。基本功能都有,但那种生态层面的默契配合,就感受不到了。
用了几个月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汽车行业的变化,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
那些原本只属于豪车的配置,那些在车展上才能见到的黑科技,正在以一种意料之外的速度,出现在普通人的购车清单里。
十五万,买到了以前五十万车才有的智能体验。这种技术下沉的速度,连我这种关注汽车行业多年的人都觉得有些超出预期。
朋友圈有个做汽车销售的朋友感叹:现在卖车越来越难了,消费者的期望值被拉得太高。以前十五万买个代步车,现在十五万要求智能座舱、快充、智驾,还要静音好、配置高。
我想了想,这对消费者来说,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
有时候在路上看到那些依然在卖传统配置的合资车,会有种时代错位的感觉。就像智能手机刚普及那会儿,还有人在卖按键手机一样。
变化来得这样快,有些让人措手不及,但更多的是期待。如果十五万可以买到这样的车,那二十万、三十万的车又会是什么样?
这个答案,大概不用等太久就会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