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工厂外,秋雨散落,滴在泛着银灰的车壳上。我拿着出厂清单绕着停满尚未卸货的运输车走,脚下还踩着刚散场的工人留下的烟头。今年的上汽很不一样——这话说出来就像突然发现一只猫在发动机罩里打呼噜。你知道它一直存在,但没料到这岁月老猫会突然蹦出来,逗你一把。
要追溯上汽的历史,得像福尔摩斯翻箱倒柜:1955年那间制造配件的小厂,1958年试制出那辆凤凰牌轿车后,演变为上海牌,1975年已经年产5000台(算是彼时中国能找到最多轿车的地方)。到1984年和德企大众握手,桑塔纳成了中国马路上最常见的“黑大哥”。上汽是国产车里的祖师爷,压根儿不怕比岁数。但“老”不意味着呆板,反而是骨子里一种适应变革的本能:活下去,变下去。
汽车圈的变革就像刑侦现场那种反转:电动化、智能化、用户型运营,这些新词像DNA证据直插传统车企的软肋。外界总觉得上汽这庞然大物转身慢,走得重。但今年,它突然像热锅上的蚂蚁,不仅跑得快,还没有摔一跤。
为什么突然“活泛”了?表面上是被新势力“倒逼”,但站在上汽自己的角度,这其实是一场主动式的战略博弈。传统车企的老病根在于路径依赖,大家习惯了做机械工程师、零部件拼装工,一到需要变革时,工程师们下意识端起茶杯装糊涂:“我们有技术,干嘛多费劲?”但时代已然不是“茶馆里吹牛”的节奏。若不变,上汽就等着被边缘化——技术和产品都被别人掌控,自己只能当供应链里的螺丝钉。
于是,上汽干脆“把自己按在手术台上”——不是为了抢救,而是做一场时间周期极长、流程极复杂的变革手术。有人会说,这庞然大物最难的是技术升级、资金投入、人才吸收。但在实际调查里,你会发现:资金对他们不是问题,技术储备早就够,甚至光半固态电池的实验室都可以承办地区理化竞赛。真正难的,是那层“从0到1”的窗户纸:老派公司,又不得不玩新派套路,思想统一才是那个让管理层夜不能寐的螺丝钉。
一旦破冰,后续流程像入冬后压路机。只要开出一条道,其他车队立刻跟上。上汽扛起“新四化”旗帜,用八年前的老愿景现在去烧当前的燃料,电动网联、共享、国际化四个齿轮同时转。你说他们“赶潮流”?其实更像是做刑侦案卷的归档,把每个齿轮都贴上编号,谁都清楚轮到哪一步了。
至于新势力轻装上阵、互联网直销那套打法——上汽早有对策。这家祖师级车企,最大的资产恰恰变成了最大的天花板:庞大的供应链、复杂的制造平台、广泛的经销体系。这些都是老灰尘。但行业革命翻过来讲,供销体系是“难以撼动的壁垒”也是“难以跳过的陷阱”,上汽就是在负重前行。
但今年的结果摆在案板上,数据不会撒谎:销量九连涨,新车批售319.3万辆,同比增长20.5%。九月份单月44万辆,行业第一。不是那种“自娱自乐”式的增长,而是在自主品牌和合资车型上都能拿得出手。MG、荣威月销突破9.7万辆,MG4和荣威M7 DMH一左一右,中青年和家庭客户一网打尽。尚界H5和华为的合作,智己LS6两大电池新秀,上市27分钟单子破万——这是用实际产品把那些“难懂的技术”变成了可以闭眼买的好车。合资品牌上别克、奥迪、大众也都各自玩出了差异化,什么至境、凌渡这种名字,可能车迷才懂,可销量是实打实的。而在我看来,这些数据并不只是公司PPT上的亮点,更像是法医遗留案卷那样有一种证据链的完整感:不是只靠一个爆款,所有板块都在回血。
这个过程,像是做系统性尸检——不是割一块肉就能看出问题,而是所有器官、组织、细节都要反复核查。上汽今年的转型,其实就是一次深度内部洗牌:先把老观念、老流程锉平,然后让新技术、新产品汹涌进场。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内部其实刀光剑影。只不过,这种刀光不是“宫斗”,而是管理层敢于自嘲:“我们确实老,老得像一套退休警服。但人要是不动,终究会被体制消化。”现实总是黑色幽默,没几家国企像上汽这样敢掀桌子。
至于行业的长期竞争,只能说上汽今年比谁都清醒,干脆认了“长期主义”这门玄学。别人做转型是为了短期销量,而这老家伙思路更像刑侦队长,一手筹备案卷一手考虑下个周期。等软件定义汽车、用户型运营、全球化都铺好,下一个周期来临时,谁还跟他们拼祖传壁垒?
我观察上汽,不由想起法医的惯常反问:既然已知症状,每一步切片到底该由谁下刀?毕竟摆在桌上的重组、转型,其根本不是一场“创新秀”,而是资本与技术的长期拔河。一家老车企,扮演的是围棋里的“活子”——不下死棋,专找活路,争的是下一个周期是否能轮到自己重新执白。
所以说,今年的上汽,让人不由得想追问:“若你是一家数十年老企,要怎么面对不得不变的命运?”是选择像猫钻马达里冬眠,还是狠狠蹿出去抓只肥鼠?这道选择题,放在所有企业面前。你会怎么选?我很想听听。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