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我们开车出门,不需要方向盘、不需要导航,没有油门也没有刹车——一辆车就像一台聪明的手机,甚至比手机还要聪明?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它正在真实地发生。在最近举行的AI生态大会上,蔚来的创始人李斌明确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看法:中国车企已经站到了智能汽车的核心赛道上,尤其是在“全栈AI能力”方面,中国企业完全可能领跑全球。
这话听起来挺大胆,是不是?但你认真琢磨琢磨,又让人觉得很有道理。李斌提到,全栈AI,简单理解就是汽车制造里最底层的核心技术。说得更直白点,以前我们造车,看的是谁的发动机更强,谁的配置更高,甚至谁的座椅更舒适;而现在,科技成了核心竞争力,谁能掌握从硬件到系统再到应用层的完整链条,谁才有可能真正拿到智能汽车时代的门票。
其实吧,李斌早就看清了这个道理。十年前,大家还为某款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争个面红耳赤时,蔚来就已经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硬核的路:深耕技术体系,打造属于自己的AI底层生态。这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但你再看今天,“赌赢了”这三个字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中国车企的系统性底气
有时候,我们总习惯性认为某些东西,比如AI,国外应该更先进。但细细一想,其实在智能汽车这块,中国不仅不是落后,还可能处在一个“有点很强”的位置。为什么?做得好和有条件做好,是两件事。中国车企这么拼,底气在哪儿?李斌提到了几个关键因素:海量用户和数据、稳健的供应链,以及领先的AI技术研发能力。
你每天通勤路上或人间烟火的那些细节,可能早就变成了数据化的材料,为车企的技术迭代添砖加瓦。中国市场大,用户多,每天为驾驶产生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而用户多,就能吸引到更多应用层的AI测试与优化;这也意味着迭代更快,技术更早能走得踏实。蔚来最新发布的“世界模型”,是全球首例落地智能驾驶领域的AI模型——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这些厚积薄发的基础。
供应链怎么讲?简单比喻下,一辆车可能比一台手机复杂上百倍,但如果把多个环节拆得像“拼乐高”一样高效对接,这种体系化的发力点反而比一些老牌车企要来的更灵活,也更贫瘠不起。
不止造车,AI嵌入所有环节
智能汽车只不过是AI发力的一个结果。其实AI在蔚来的作用,比我们想象得更广泛。它已经深入包括整车制造、换电服务和用户运营管理的底层逻辑——打个比方,一辆车在工厂里的每一步生产环节,AI都能帮忙检查调度,不仅效率更高,还“毛病更少”。还有一点,换电车站未来将可能不光服务蔚来的车,而成为更通用的基础设施,这背后的调配、数据分析也离不开AI。
说到这里,可能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就是“烧钱买未来”的另一种表演?这个思路也不是没有争议。仅研发投入蔚来迄今就已经花了630多亿元,真是个天文数字。但放长远如果你回头看十年前中国的第一批电动车,也许就会明白:在改变行业规则这条路上,拼的就是眼光和时间。
把赌注押在长远未来
用李斌的话说,智能汽车的“第二赛场”已经从比硬件转向比AI,而真正的难点,也悄然从方向盘移向了车底板深处的代码。蔚来为什么早早布局“全栈AI”?因为只有这么做,技术才不会被外界牵制。可以这么理解,懂技术的人清楚,系统敢于更自研一分,未来就更自由十分。
李斌有还提得挺有意思:“智能汽车不应该有‘附属功能’”。换句话说,AI不是锦上添花的伪智能,而是关乎整车灵魂的决定性变量。这也难怪,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这几年里冒出了蔚来、理想、小鹏这样的一批新星,每家都有独特的看点,但无一例外都在给自己搭建“AI护城河”。蔚来在布局,这条路选择上,早了起码5年以上。
未来会怎样?
如果我们从历史规律来各行业的科技变革总会诞生一些具备“垄断能力”的玩家,比如手机里的苹果以及社交里的Meta。而在汽车行业,上半场特斯拉也许是霸主,但下半场,情况未必一样。李斌笃定认为,中国至少会有几家车企能进入“智能汽车基建玩家”行列。这和地缘、市场、研发飓风都脱不开关系。
蔚来这些布局,从目前来看确实是显得“不跟风”,但更显“敢望远”。十年前的决策,在今天显现出它的价值。又十年后呢?这车道的前行图景,应该有答案。质量驱动力、研发基因和本身特色品牌力,决定了未来方向。
写到这儿,倒让我想起了李斌分享的那句话,大概意思是:“技术不看谁花得多,而是看谁融得深。”听着得劲,这既是蔚来的做法,也是国内车企面临新未来下,总以启示专攻深作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