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米SU7车主在国庆长途实测中“118巡航、450公里到家还剩100公里”的真实表现引发热议,充电基础设施与续航焦虑成为焦点

一位小米SU7车主在国庆长途实测中118巡航、450公里到家还剩100公里的真实表现引发热议,充电基础设施与续航焦虑成为焦点

我看了那条帖子,挺逗的。一个车主晒出自己国庆开长途的真实体验——开了几百公里,巡航时速大概在118,结果还剩下100公里就顺利到家了。这事一发出来,评论区瞬间炸了锅。有的点赞回怼:电车早就不是老头乐那套了。有的则发出怀疑:别带节奏,样本太小了。你说,谁说得对?这事摆在那里——官方数据显示,565公里的表显续航(没算特殊天气)在高速开130也基本没打折,仿佛说,即使你开高速,续航也还剩一半左右。这让我突然想到,过去油车那一箱油的极限,也大概是差不多的水平了。

一位小米SU7车主在国庆长途实测中“118巡航、450公里到家还剩100公里”的真实表现引发热议,充电基础设施与续航焦虑成为焦点-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能跑到这个数字,算是不错的。什么原因呢?一方面,电池密度(噢,这个词其实说白了,就是装砖能力)的提升快得令人咋舌。乘联会数据显示,纯电车型电池密度普遍跑到180Wh/kg左右。三年前还在130Wh/kg,涨了整整40%。你可以想象,续航是不是要炸了?实际上,现在很多车标称600公里以上的续航(CLTC工况),高速实际折算下来,七折左右还能跑400多公里。和油车的油箱差不多了。更别说,充电速度也在飞快提升——快充十几分钟,回80%的电量,这比排队加油还容易。

槽点也不少。南方多雨地区,充电桩随时被汽修店占用;北方冬天一低温,电池掉电速度跟闹钟走一样准时;一些老款车用户没法换电池,门槛太高。去年我正巧翻看过一份用户调研,一半在北方冬季开车,尤其怕续航缩水。有些车主反映:春节回老家,要不是我提前装了备用电池,估计早就丈量不了。

一位小米SU7车主在国庆长途实测中“118巡航、450公里到家还剩100公里”的真实表现引发热议,充电基础设施与续航焦虑成为焦点-有驾

这个时候,有人问了:电动车的成本咋样?我敢打个比方,从上海的牌照看——免拍牌还省了九万拿牌费,城郊自然充电,0.5元/度,一个百公里大概只要7块多;油车就不一样,同排量大概60元/百公里起跳。这差距巨大,出租车司机们都说:开油车纯属养猪,亏得慌。

想象一下,未来是不是要靠充电基础设施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里面其实挺悬。你以为充电桩增加了,全国公共桩数也在飞涨——9月全国直流桩已突破88万,涨了56%,但实际上高速公路附近的空闲率还是超过60%。这就像是热点服务区的黑洞,满多的时候,排队充电还要等半小时,那还真不如忍一忍,等休息的时候充。

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这个问题——你家门口的桩,是空的?还在排队状态?我的一个朋友前天抱怨:今天早上去超市,桩全满,我干脆放弃了。的确,基础设施缺口还挺大。偶尔想:是不是我们对基础设施的期待太高了?我觉得还是要提个问题:是不是还得靠政策和补贴撑着,最后一公里的桩都能铺开?不然你看冬天,零下十度,电池掉电快,好像也不是那么光明。

一位小米SU7车主在国庆长途实测中“118巡航、450公里到家还剩100公里”的真实表现引发热议,充电基础设施与续航焦虑成为焦点-有驾

反转一下,细想也不能全怪基础设施。这事真是个蜘蛛网——你带车去高速,担心续航,甚至会考虑带多点电池备用。我也试过,跑个300多公里,心里还在担心:万一还剩点电没电,怎么办?问题就是,你得理解这个新世界:它还在成长,有很多不确定性。

有人会问:你觉得下一步,电动车会不会成为主力车?我觉得技术趋势其实还算明朗。电池密度、快充速度在飞跃。按照乘联会估算,头几年(还不算太久的未来)纯电车会到600公里续航,甚至700公里不是梦。可问题是,基础设施能不能追得上消费者的预期?这个才是真考验。

(这段先按下不表)等等,我想起刚才一份杂志的报道:某地方政府准备在高速路口建更多充电站,但还没落成。你能想象,那些投放的桩子投入是多少?像是炒作的广告,总觉得这次一定搞得到位,但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不跟上的地方。就算国家补贴再多,主动帮你铺路的愿望也需要时间。

一位小米SU7车主在国庆长途实测中“118巡航、450公里到家还剩100公里”的真实表现引发热议,充电基础设施与续航焦虑成为焦点-有驾

而且我在想,长途外出,不只看续航——还看一辆车的用料。我观察到,性价比高的纯电车型,比如几万块的简配版,电池容量偏小,充电也不快,开着难免心头发慌。相反,配置好的车型价格贵点,充电快、续航稳,用户体验当然更好。可这两者之间,差别明显。你说,普通家庭买不起豪华版,那是不是就只能将就?甚至有人抱怨:我买的电车,续航才四百公里,冬天刮风天就掉个百分之二十。这不是亏吗?或者说,买车之前,得考虑清楚自己常用场景,别盲目跟风。

很多人没意识到,电动车里,除了能源,还有个人性化的问题。我朋友坐我车时问:你这个车,刹车行吗?我开过那种油车,刹车特别灵。我笑:电动车的刹车回馈系统挺智能的,不踩的更快,刹得也稳。但很多老司机还是惯性怀疑:是不是都靠电子刹?你们会不会也有这种担心?到还是要看产品做得细不细。

一位小米SU7车主在国庆长途实测中“118巡航、450公里到家还剩100公里”的真实表现引发热议,充电基础设施与续航焦虑成为焦点-有驾

无论技术怎么飞跃,基础设施怎么铺设,还是得实际体验才知道答案。像我刚才提到那次测试,连续高速巡航,开了四百多公里,差不多已经接近真相了。只是,我总觉得,这真相还在路上,还在未来。每次想象着驶入家门口那一排空着的桩子,会不会成为以为常的一幕……你们家门口的桩子多还是少?我想这个问题,或许比谁家的续航能跑多远,更有点现实层面的意义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