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和 BBA 打起来了,二线豪华“快塌了”
十年前,要是你说国产车能和 BBA 同台竞技,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当笑话听,觉得不可能。可现在呢?真打起来了,还打出了声势。
今年 8 月,问界汽车单月销量突破 4 万辆,直接超过了宝马和奔驰。小米的新车也表现不错,首月就销售了 3.6 万辆,不仅追上了奔驰,还快跟宝马肩膀碰肩膀了。而理想、小鹏这些国产车新势力,距离传统豪华品牌的销量差距也越来越小。曾经的“老大哥”,如今在国产新能源车的夹击下,压力可不小。
不过最惨的,还不是 BBA,而是曾经在夹缝中求生的“二线豪华品牌”。这些牌子,当年的定位是“比 BBA 便宜,比国产有牌面”,靠这个生存下来。但现在,左右夹攻之下,它们成了最先被淘汰的一拨。
你看凯迪拉克,销量直接“腰斩”:2020年还能卖 23 万辆,现在只有 11 万多。前几年还能和雷克萨斯扳手腕,现在连小米都拼不过了。而林肯呢?更惨,从 2021 年的 9 万辆,跌到如今的 5 万多辆,你说它不心寒吗?
销量塌陷也就算了,价格更是崩得让人心疼。以前凯迪拉克 CT5 起售价都要到 33 万,现在居然干到 19.99 万;林肯 Z 更绝,直接压到 16.98 万,比某些国产中端品牌都便宜。再看捷豹、英菲尼迪、讴歌这些边缘豪华品牌,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它们的踪影,消费者宁可选国产车,也懒得多看它们一眼。
也有人说,这可能只是新能源补贴时代的产物,一旦政策退坡,市场自然会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二线豪华还是能翻身的。但这话,你仔细未免有点太乐观了——毕竟这一轮“塌陷”,根本不是政策堆出来的结果,而是市场逻辑变了。
为什么呢?
第一,国产新能源的竞争力已经远超补贴层面。像问界、小米、理想现在的主力车型,售价动辄三四十万,用户花这个钱,可不是图那点补贴和油电优惠。智能体验、续航表现才是现在的用户最关注的核心,而这些正好是二线豪华的短板,它们想补都补不起来。
第二,即便政策退坡了,二线豪华受益的空间也太有限。你政策退坡后最先捡漏的是谁?一定是价格下探后的 BBA。如今,奔驰 E 的终端价已经跌到 36 万以下,宝马 5 系在部分地区也能找到不到 30 万的裸车价。到了那个时候,凯迪拉克、林肯又能抢谁的饭碗呢?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决策逻辑已经彻底变了。以前大家买豪华品牌是为了“排面”,现在更看重实际体验。能跑多久、电池能否装得下智能驾驶是核心要素,而这些,正是传统燃油豪华品牌的致命伤。你说这种大趋势,二线豪华怎么翻盘?
更残酷的是,那些真正的大玩家,还没放大招呢。
像 BBA,现在只是降价应战,但后手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宝马跟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预计 2026 新车型要开始量产;奔驰的新平台固态电池已经进入路测;奥迪干脆换了个纯电品牌 AUDI,主打新能源市场的高端体验。而国产阵营呢?动作更猛:理想的新品还在憋大招,小米的超充网络也在快速铺开,产能还没完全释放,现在只是热身,真正的肉搏,还在后面。
再看二线豪华呢?没有智能驾驶,没有全新纯电平台,连800V高压技术都没进展。这种状态,怎么迎战未来?现在能“熬着”都已经算幸运了,再往后,只怕连活下来都成了奢望。
最后一句:
二线豪华的定位,注定死在这个时代。它们曾经靠“价格比 BBA低、牌面比国产高”混得风生水起,但现在,在 BBA价格压低、国产车品牌崛起的双重夹击下,它的存在意义,已经被彻底瓦解。这不是哪个品牌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级别在竞争力上,集体“塌了”。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