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小米YU7上市刚一周,订单量就突破28.9万台,可这泼天富贵还没捂热,就被两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先是车主发现配置表“玩文字游戏”,紧接着赛道测试时刹车片直接烧出火苗。小米官方回应称“制动系统正常”,但网友并不买账:“刹车片都冒烟了,这和厨房炒菜着火有啥区别?”
电动车刹车片普遍采用耐高温材料,正常工作温度不会超过400度,而小米YU7测试时刹车盘温度飙升到600度以上,这已经触及行业安全红线。这并非小米首次在安全问题上栽跟头。此前SU7高速车祸事件曾引发工信部介入调查,直接导致智能驾驶法规收紧。
车主的愤怒集中在两个焦点:配置表“变脸”和安全测试“翻车”。多位YU7准车主反映,下单时APP明确标注标准版和Pro版配备“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锁单后却变成“仅Max版支持”。这种操作让人想起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前盖风波,当时宣传文案中“复刻原型车设计”的表述被质疑误导消费者。
赛道起火事件。测试视频显示,YU7 Max在完成1个暖胎圈和1个高速圈后直接停在驻车区,刹车盘随即冒出明火。小米官方解释称“未进行散热圈导致有机材料受热起火”,但某汽车媒体实测数据显示,同级别车型在相同测试流程中刹车盘温度仅升至380度。这种差异让消费者对小米的散热系统设计产生怀疑。
传统车企研发新车需经过300多项安全验证,而新势力品牌为抢进度常压缩测试周期。某新势力车企研发总监曾抱怨:“每提前一个月上市,就能多抢几千台订单,但安全测试时间被砍掉一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小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参考SU7车祸后监管部门出台的智驾数据强制上传规定,此次YU7事件或将推动电动车安全测试标准升级。
小米需要补的课远不止技术层面。在消费者心中,这个靠“性价比”起家的品牌正在透支信用积分。某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品牌好感度较年初下降19%,负面评价中“虚假宣传”“安全存疑”占比超六成。这种信任危机,比任何技术故障都更难修复。
雷军曾说“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但这场豪赌的风险远超预期。汽车不是手机,容不得“迭代优化”的试错空间。当友商开始用“军工级散热”“航天级材料”标榜安全时,小米还在为刹车片起火辩解,这种反差足以让任何消费者用脚投票。
数据来源于新闻出处:
小米YU7订单数据源自小米官方战报及汽车行业分析师估算;
刹车片温度标准参考《电动汽车用制动器技术规范》行业白皮书;
消费者调研数据引用自某汽车论坛《新能源品牌信任度调查》;
行业政策动态依据工信部2024年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文件;
小米SU7车祸事件处理进展来自国家公安部交通事故通报;
车企研发周期对比数据源自某新势力车企研发总监匿名采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