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部委出手了,新能源车性能狂欢,该结束了

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可能很多正准备买新能源车的朋友都听说了。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考虑给新出厂的新能源车加一个“默认设置”,这个设置可能会让你那台宣传零百加速只要两三秒的“性能猛兽”,在每次启动的时候,先变成一个加速相对温和的“五秒选手”。

同时,还计划推广一个新功能,防止大家在紧张的时候把油门当刹车踩。

国家部委出手了,新能源车性能狂欢,该结束了-有驾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一下子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人拍手叫好,觉得早就该这么管管了,现在马路上有些电动车快得跟炮弹一样,开车的又有很多是新手,确实太危险了,为了大家的安全,这个规定来得正是时候。

另一派人就觉得有点多此一举,认为我花钱买的就是这个性能,凭什么要给我限制?

车快不是问题,开车的人才是问题,只要我技术好,能控制得住,就不应该干涉我的驾驶自由。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家为什么要考虑出台这样的规定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盘关乎我们每个人出行安全的大棋,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车市场,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巨大变化。

咱们把时间往前倒个十年八年,在那个燃油车还是绝对主角的时代,一辆车的加速性能,那可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活,也是衡量一辆车档次的重要标准。

国家部委出手了,新能源车性能狂欢,该结束了-有驾

那时候,一辆普通的家用车,零百加速能跑进10秒,就算不错了;要是能进8秒,那绝对能算得上是小有乐趣的“运动型”轿车了;能跑到6秒以内的,基本上就是大家口中的“性能车”,价格往往也不便宜;至于那些能冲进5秒大关的,那妥妥的都是跑车级别,是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什么那时候快车那么少,那么贵?

因为要让一辆燃油车跑得快,太难了。

你需要一台大排量的发动机,可能得是V6、V8甚至V12,还得配上精密的涡轮增压技术,再加上一个换挡速度快得像闪电一样的变速箱,最后还要把发动机和变速箱完美地匹配起来。

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几十上百年的技术积累,是车企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研发成果。

所以,那个时候,能开上快车的人,要么是经济实力雄厚,要么本身就是个资深车迷,对驾驶、对速度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但是,新能源时代一来,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电动机有一个天生的巨大优势,就是它的动力输出非常直接,一通电就能瞬间爆发出最大扭矩,不像内燃机还需要一个转速攀升的过程。

这就导致,想让一辆电动车跑得快,在技术上变得异常简单。

国家部委出手了,新能源车性能狂欢,该结束了-有驾

车企不再需要费尽心机去研究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了,想提速?

加个大功率电机,或者直接前后都装上电机,搞个四驱,零百加速成绩“嗖”地一下就上去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汽车的性能,好像一下子“通货膨胀”了。

过去要花上百万才能买到的5秒加速性能,现在可能二十多万的家用电动车就能轻松实现。

甚至很多车型,已经把零百加速做到了3秒、2秒级别,这个速度,在以前可是千万级超级跑车才有的待遇。

性能的门槛被史无前例地拉低了,这本来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好事,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驾驶的快感。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的驾驶技术,跟得上汽车性能的进步速度吗?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我们大多数人学车,都是在驾校里,开着那种动力孱弱、速度慢悠悠的教练车,教练教给我们的,更多是如何通过考试的应试技巧,比如看哪个点打方向盘,怎么在规定的地方停好车。

很少有教练会深入地告诉你,当一辆车拥有600多匹马力,能在3秒内从静止加速到时速100公里的时候,你对距离的判断、对速度的感知、对车辆动态的控制,都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国家部委出手了,新能源车性能狂欢,该结束了-有驾

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差”:一边是车辆性能的爆炸式增长,另一边是驾驶员平均技能水平的停滞不前。

很多年轻人,刚从驾校出来,人生第一台车就是一辆性能堪比超跑的电动车。

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对公共道路复杂交通状况的应对经验,就被赋予了掌控一个“速度机器”的能力。

这就像你给一个刚学会拿筷子的孩子,递过去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他不知道这把刀的危险性,只觉得它很酷,结果就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到自己或他人。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那些令人痛心的新能源车失控事故,很多都发生在城市道路中,背后或多或少都有驾驶员对车辆强大性能预估不足、处理不当的影子。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次的政策草案,就能更好地理解其用心了。

这个“每次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不小于5秒”的规定,并不是要永久性地阉割你车辆的性能。

你买车时花了钱的那些强悍动力,它依然还在车里。

它只是在你每次上路前,帮你做了一个更稳妥的“初始选择”。

国家部委出手了,新能源车性能狂欢,该结束了-有驾

这就像是给一匹烈马套上了一个缰绳,不是为了让它跑不快,而是为了让你在刚上马的时候,能更好地适应它、控制它,不至于一上来就被掀翻在地。

如果你确实需要用到车辆的全部性能,比如你要上高速,或者在安全的封闭场地里体验一下,你完全可以通过车内的设置,手动切换到“运动模式”或者“赛道模式”。

这个切换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提醒,它告诉你:“注意,接下来我要释放这台车的全部潜力了,我必须更加专注和小心。”这道小小的“门槛”,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对速度的敬畏感,让驾驶者在释放激情之前,先进行一次主动的安全确认。

至于另一条“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那就更是从根源上解决一个普遍的安全隐患。

人在紧张的时候,大脑容易出错,把油门当刹车踩,这是个典型的“肌肉记忆”错误。

这个功能就相当于一个冷静的“电子副驾”,当你因为慌乱一脚把加速踏板踩到底时,它不会立刻让车辆像疯了一样往前冲,而是会先迟疑一下,限制一下动力,同时用声音或灯光提醒你,给你一个宝贵的纠错机会。

在很多紧急情况下,这零点几秒的缓冲,可能就是避免一场严重事故的关键。

总的来说,国家考虑出台这样的政策,并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去反对技术进步,更不是要限制消费者的权利。

恰恰相反,这是在行业飞速发展、性能变得唾手可得之后,一次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安全补丁”。

它试图在驾驶乐趣、个人选择和公共安全之间,找到一个更加理性的平衡点。

当人人都能拥有“超跑”的时候,如何确保大家都能安全地使用它,就成了一个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个政策,正是从顶层设计上,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温柔而坚定的解决方案,它的目的不是束缚,而是为了更长远、更安全的自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