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上默茨按了三次没打开奔驰储物箱,康林松当场变脸,德国电动车销量暴跌18%,欧盟2035禁燃令已经松口
去年冬天北京零下十几度,朋友开他那辆标着续航600公里的电车来找我。到我家楼下,仪表盘显示剩余80公里。他说出门时明明还有220公里,开了一路暖风,又堵了会儿车。我看他那表情,跟今年慕尼黑车展上的康林松一模一样——德国总理默茨站在奔驰GLC展台前,手按储物箱盖,按了三次没打开。康林松脸上那一闪而过的尴怯,被路透社记者拍了个正着,第二天《明镜周刊》用了个挺直白的标题:“电动化转型的阵痛”。
车展上那些技术听着都挺唬人。宝马iX3的“超级大脑架构”,算力比上代提升300%,零点几秒完成一堆计算。深蓝那块固态电池,400Wh/kg能量密度,零下40度保持八成续航。起亚800V平台,10分钟充400公里。数字摆那儿,确实亮眼。
但开过几年电车的人大概明白,参数和实际体验之间,总有些说不清的距离。
欧洲搞的“即插即充”协议,宝马奔驰西门子联手弄的,说插上枪15秒自动搞定计费认证。这套系统覆盖欧洲85%充电桩——意思是还有15%不兼容。出门前得先查好哪个站支持你的车,这不还是给自己找麻烦?
我认识个深圳跑网约车的师傅,去年换了电车。他现在最怕接长途单,不是怕没电,是怕排队。市区那几个快充站,下午四五点去,排队至少半小时。他算过,一天少接两单,一个月少挣两千。后来干脆在后备箱放套茶具,排队时泡茶,倒也自在。
大众ID.Cross那个“露营模式”挺有创意,手机APP一点,前备箱自动开、底盘降低、外放电启动。但真去露营的人,会开城市SUV去野外折腾?这些功能更像工程师的浪漫,跟车主实际需求,可能不在一个频道。
奔驰那套L3自动驾驶倒是让我有点兴趣。识别200多种场景,拥堵时自动蠕行,跟车误差半米。奔驰在辅助驾驶上一向保守,不会吹太玄。不过L3级还得时刻准备接管,手不能离方向盘太久,眼睛得盯路面。这跟L2有多大区别?从“必须一直握方向盘”变成“可以短暂松手但随时接管”,就这么点差别。
倒是“电池护照”这事儿有意思。欧盟规定每块电池装芯片,记录从钴矿到组装全过程。手机碰一下车身,看到碳足迹、回收材料占比。宝马iX3已经用上,回收材料占比18%,比欧盟2030年目标提前5年。
这背后的门道,或许比技术本身更值得琢磨。欧洲人搞溯源系统,表面为环保,实际可能是在供应链上设门槛。刚果钴矿、中国电芯、欧洲整车,整条链都得符合他们标准。这跟技术无关,是规则之争。
车展期间有篇报道说得直白:欧洲汽车电动化转型,本质是供应链主导权争夺。大众概念车用地平线芯片,宝马iX3既兼容华为也兼容爱立信5G。这种左右为难的姿态,多少说明些问题。
去年欧盟还说2035年禁售燃油车,今年三月碳排放考核就推到2027年,还给合成燃料开了口子。奔驰更直接,电动车销量目标从50%降到30%,未来10年继续更新内燃机。起亚欧洲CEO说得实在:“现在中断政策,欧洲将永远失去新能源赛道主导权。”
但不中断又能怎样?德国今年上半年电动车销量跌18%,北方伏特电池破产,欧盟电池自给率不到30%。技术突破、产业转型、政策妥协,这三件事从来不会同步。车企发布会上的黑科技,和车主真正需要的东西,中间隔着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成本、市场、地缘政治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慕尼黑那个打不开的储物箱,可能不是故障,而是某种提醒。电动车的未来固然值得期待,但眼下这条路,似乎比想象中曲折。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技术,能不能真落地到咱们日常开的车里,还得再等等看。
我那朋友,最近又开始研究混动了。他说纯电固然环保,但得先顾好营生。这话听着实在,也挺无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