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规!大货车右转必须停车再起步,专治右转盲区吃人惨剧

最近,山东省出台的一条新规定,在网上可以说是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浪花。

规定说,以后大货车在路口右转弯的时候,不能像以前那样减速慢行就过去了,而是必须先稳稳当当把车停下来,仔细观察周围没有危险了,才能重新起步转弯。

消息一出来,大家伙儿的讨论就炸开了锅。

很多人都觉得,这招好,够硬核,总算有人下决心要管管这“吃人”的货车右转了。

山东新规!大货车右转必须停车再起步,专治右转盲区吃人惨剧-有驾

毕竟,这些年因为大货车转弯而发生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听着都让人心里发紧。

但也有不少人,特别是开大车的老司机们,心里犯嘀咕:这规定听着是好,可真要天天这么干,现实吗?

这究竟是能救命的“灵丹妙药”,还是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纸上谈兵”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搞清楚,为啥大货车一右转,就变得那么危险。

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司机师傅们不小心,很多时候,是车子本身的设计缺陷,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物理问题,一个是“视觉盲区”,另一个是“内轮差”。

先说“视觉盲区”。

您想象一下,大货车的驾驶室有多高?

差不多有三米,司机坐在上面,就跟坐在个二层小楼的阳台上一样。

山东新规!大货车右转必须停车再起步,专治右转盲区吃人惨剧-有驾

他的视线是朝前朝下的,但车头右侧,特别是靠近前轮的那一大片区域,由于车身和A柱的遮挡,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视觉黑洞”。

这个区域有多大呢?

有专业测试显示,从车头往右前方数三米,这个范围里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南京之前做过一个特别直观的实验,他们把一个一米八高的假人模型,放在大货车右前轮的旁边,结果司机从驾驶室里往外看,那个一米八的大个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完全看不见。

连这么高的人都看不见,更别说那些个子本来就小的老人、孩子,或者是骑着电动车、自行车的普通人了。

所以,很多时候事故发生了,司机都一脸茫然,他真不是故意不让,是压根就没看到有人在那里。

再说“内轮差”。

这个词听着专业,其实道理很简单。

汽车转弯的时候,前面的轮子和后面的轮子走的路线是不一样的,前轮的转弯半径大,后轮的转弯半径小,这中间的差距就叫“内轮差”。

车子越长,这个差距就越大。

山东新规!大货车右转必须停车再起步,专治右转盲区吃人惨剧-有驾

大货车车身那么长,转弯时的内轮差能达到两三米。

这就意味着,当货车车头刚刚绕过路口的时候,它的后半部分车身会向内侧甩过来,形成一个像月牙一样的危险区域。

很多骑电动车的人,看着货车车头过去了,以为安全了,就想往前凑,结果正好就被这个“内轮差”卷进车底,酿成惨剧。

搞懂了这两个“天生缺陷”,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山东的“停车再起步”规定。

它的出发点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

逻辑也很清晰:既然动态转弯时有盲区、有内轮差,看不清、算不准,那干脆就让它从动态变成静态。

车停下来了,司机就有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探出头去,把那些“黑洞”区域看个仔仔细细,确认绝对安全了再走。

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

但是,理论归理论,现实世界的运行可要复杂得多。

这个规定,实际上是把解决车辆机械缺陷的全部责任,都压在了驾驶员这个“人”的身上。

山东新规!大货车右转必须停车再起步,专治右转盲区吃人惨剧-有驾

咱们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常年奔波在路上的货车司机想一想。

一个几十吨重的钢铁巨兽,在车来车往的城市路口,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要完成“减速、刹停、观察、再启动”这一整套动作,需要多长时间?

一个红绿灯周期可能根本就不够。

有司机师傅就在网上诉苦,说真要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来,一个路口可能要多等两个红灯才能转过去。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多等一两个红灯可能就是多刷几条短视频的时间,但对于那些背着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贷款买车、每个月要还上万块月供的货车司机来说,时间就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运输行业讲究的就是时效,晚点可能就要面临罚款,效率降低就等于直接从他们本就不宽裕的口袋里掏钱。

而且,大货车这种重型车辆,每一次刹车再启动,对车辆的刹车系统、传动系统都是一次不小的负荷,更重要的是,油耗会急剧增加。

有经验的司机师傅算过一笔账,频繁地停车起步,油钱能比平时多烧掉五分之一。

这笔额外的成本,最终还是得司机自己来承担。

政策的善意,如果最终的代价要让最基层的劳动者来承受,那么它的推行难度可想而知。

山东新规!大货车右转必须停车再起步,专治右转盲区吃人惨剧-有驾

事实上,类似的做法在江苏、浙江的一些地方也试行过,但最后大多因为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慢慢地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难道面对这“吃人”的盲区,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当然不是。

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许可以从“管人”更多地转向“改车”和“修路”。

与其让司机用肉眼去对抗物理盲区,不如我们用科技的手段,给大货车装上更聪明的“眼睛”。

在这方面,我们国内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案例。

比如深圳,他们早就开始试点给大货车强制安装右侧盲区的监控系统。

一套摄像头装上去,驾驶室里的屏幕上就能清清楚楚地显示出车身右侧的所有情况,彻底消除了视觉死角。

效果怎么样呢?

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推行之后,相关类型的事故率直接降到了零。

山东新规!大货车右转必须停车再起步,专治右转盲区吃人惨剧-有驾

一个简单的“零”,背后挽救的是多少个鲜活的生命和幸福的家庭。

再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在货车上安装超声波报警器,一旦有行人或者自行车靠近右侧的危险区域,驾驶室里就会立刻发出警报声,强制提醒司机注意。

这些技术其实都已经非常成熟了,国内的汽车企业也完全有能力生产和安装。

现在的问题主要卡在两个地方:一是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强制安装标准;二是谁来出这笔安装费用的问题。

其实,这笔账很好算。

一套安全设备的价格,相比于一条人命的价值,相比于一次重大事故后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赔偿,简直是九牛一毛。

如果能从国家层面出台法规,把这些盲区监测和报警系统,作为大货车出厂时的“标准配置”,就像我们现在买小轿车必须有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把成本分摊到整车制造中去,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除了给车子升级,道路的优化也同样重要。

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那些事故高发的路口,进行更精细化的设计。

比如,设置专门的“大货车右转信号灯”,在时间上把直行的行人和非机动车,与右转的大货车彻底分离开。

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互不干扰,冲突点自然就消失了。

有数据显示,仅仅是优化信号灯配时这一项措施,就能让路口的伤亡率下降六成以上。

这比任何运动式的执法,都来得更根本,也更长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