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进军泰国,日本车份额下降,本地工厂加速扩建

新能源汽车展示厅的灯光总有些不真实,太亮,连灰尘都能照个干净。你如果站在泰国罗永府的一座刚刚封顶、甚至还遗留着一点混凝土味道的厂房门口,大概率会见到一群中国工程师和本地工人凑在一起,用粤语、普通话和泰语比划着如何“加快产能”。大致场面是——脚边的工地泥浆还没干,几辆贴着比亚迪标的秦PLUS已经静静地等在专门设置的台架下,准备迎接来自东南亚的新主人。空气里有点燥热,但现场的人看起来颇为兴奋。他们忙得很,未来也许会更忙。

如果你是日本车企的老总,眼下,这场面估计不大好消化。多年的霸主地位,一朝被年轻的中国电车们割据,气氛很难不沉默。很难不问,如果把自己丢进这个风口,怎么成了别人家的新手村?

要说泰国为什么突然变成了中国电动车的“兵家必争之地”,这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竞争故事。先来看一组数字——2023年泰国电动车销量增长684%,中国品牌占据八成份额。2024年前五个月,电动车已占新车总销量的28.5%。比亚迪一家,蚕食将近四成市场。日本品牌呢?销量同比下降25%。这不是一时风头过劲,而是底层土壤被彻底翻新。

表面上,是一场关于价格与供应链的较量。泰国政府用政策堆出了一个电动车天堂:补贴、关税减免、消费税下调,每辆车最高能便宜2800美元。而中国车企素有价格战基因,不止敢卖,还敢在当地建厂,直接把成本打下去,把节奏拉起来。比亚迪、长城、小鹏先后投入,门店、工厂、技术培训一条龙,甚至在泰国培训本地技术工人。广汽埃安,更是把子公司直接升级成东南亚总部,架势摆得比红牛还上头——没办法,“出海这碗饭”必须得吃下去。

当然你要是以为事情就这么简单,估计该被现实嘲笑了。泰国的汽车产业本身是日本企业一手带大的,六十年供应链和技能积淀,几乎是东南亚最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中国车企的聪明之处,就是借势——收购、改造本地工厂,借用旧产业的劳动力,省下好几步艰苦创业。甚至连物流优势都在:泰国不光是东盟货运中枢,也是RCEP成员国,有零关税外溢到马来、印尼等地的便利,出口管道比南美的香蕉船还密集。

再翻一层,才发现这轮攻防赛里,中国车企的杀手锏还在“体系能力”。不是单靠便宜,而是敢于全流程扎根,从销售、售后、工厂到营销,从头到脚全都本地化。谁能把每一台车都在泰国落地、每一个客户都抓住服务细节,谁就能把日本人多年的生意经踩成“上一代的荣光”。这不是简单的价格屠杀,而是用体系把市场卷干净。

但你要说这就是电动车厂家的盛世春秋?还不至于。做汽车,永远逃不过那些令人头秃的细节。最要命的,泰国的充电桩就是不够用,全国车桩比高达11:1。你说卖出去的车多了,消费者却要去抢插座,最后气得把新车挂在咸鱼(大概率挂不上,泰国没有咸鱼)——这问题处理不好,品牌口碑就可能被“充电焦虑”二字埋了雷。

还有价格——泰国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企业轻而易举就陷入了降价竞争的泥潭。销量是冲上去了,服务配套却容易做不到位,尤其是售后和维修。如果历史有轮回,2000年代中国摩托车曾在越南市场“斩杀四方”,最后因为服务失踪、质量掉线,品牌口碑被毁得渣都不剩。被卷倒在价格战里,是所有中国车企有阴影的梦境。

再往下刷几层,你会发现,体制能力再强,也不是无敌。核心零部件,比如电池、电驱、电控,依旧要靠中国进口,本地化供应链算不上闭环。一旦海运出问题、原材料涨价,再高的大厂也无可奈何。换句话说,中国车企未来能否彻底制霸,还得靠“供应链耐力跑”,而不只是速度赛。

至此如果还在为中国车企打鸡血,我劝你收收劲。这一轮泰国市场其实更像是“练兵场”——规模适中,政策友好,有历史沉淀,拿下它是对体系能力的初考。你只要仔细看看比亚迪们在泰国工厂的排班表,就知道中国企业玩的是“深度定制”而不是“量大价廉”那套老把式。一旦模式在泰国打磨成熟,再去马来、印尼、甚至印度、拉美,才能少摔跟头。毕竟征服全球,不是靠一两次价格战,而是靠结构性能力的扩张。

回到全球视野,中国电动车的进攻节奏早就不只限于东南亚。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摆着——2023年中国电动车占全球产量六成,出口90万辆,欧洲变成第二主战场。欧盟咬紧牙关搞38%临时关税,比亚迪只当是“赛季加重的哑铃”,还真就月销量压到特斯拉头上。拉美市场的数据更扎心:中国品牌2024年上半年占巴西新能源进口市场91.4%,墨西哥同比增长63%,份额升到19.5%。智利阿根廷也在抄底。每一步都证明一件事:中国电动车的游戏,变成了“全球化的体系竞赛”。

说到底,泰国只是中国电动车全球化路上的头一道槛——不是终点,更不是高光时刻。谁能在这个市场真正完成本地化,从“便宜”到“被认可”,从“出口”到“品牌”,才是真正的赢家。而能否突破服务短板、供应链极限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死结,这才是考验中国车企真本事的地方。泰国之战,说是“新手村”,未必没有怪物守关。

职业病附体,忍不住要多嘴一句:汽车不过是移动的冰箱,但背后却是制造业、供应链、品牌与用户体验的全链路战斗。制霸泰国,不等于征服世界。这轮潮水退去后,谁能留下来,可能不是看数据,而是拼谁能熬过充电桩最冷清的夜晚。

中国电动车进军泰国,日本车份额下降,本地工厂加速扩建-有驾
中国电动车进军泰国,日本车份额下降,本地工厂加速扩建-有驾
中国电动车进军泰国,日本车份额下降,本地工厂加速扩建-有驾
中国电动车进军泰国,日本车份额下降,本地工厂加速扩建-有驾
中国电动车进军泰国,日本车份额下降,本地工厂加速扩建-有驾

最后抛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泰国的街头不再是日本车标,而是中国电动的流光尾灯,会不会有人怀念那些曾经耗油的年头?或者,等到印度、拉美也变成下半场,中国制造会不会还敢用“又便宜又好用”作为出海密码?你会怎么选——继续压成本,还是开始讲品牌?这题,不写标准答案,留给各位。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