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车型”会在短短几天内遭遇76%的退订?
理想MEGA就创造了这样令人瞠目的纪录。
短短三天,10297个订单中3218辆完成交易,意味着超过7000名消费者转身离开。
李想曾信心满满地宣称MEGA要“重新定义家庭出行”,结果却成了理想汽车史上最惨痛的滑铁卢。
这款车长5.3米的“公路高铁”,瞄准的是三代同车的场景,但现实很残酷:中国有多少家庭能同时满足三胎、父母同住且住别墅的条件?
即便符合,孩子年龄差大、出行时间难统一,也让“全家出游”沦为营销噱头。
更致命的是定价策略。
55.98万的裸车价落地逼近60万,而竞品极氪009定价50万内,小鹏X9仅35万起,还标配魔毯悬架和L2智驾。
MEGA却只能在50万以上MPV市场抢食,而这个市场每月总量仅4000辆。
李想后来承认:“哪怕拿下50%份额,月销也就2000台。 ”
充电体验的灾难让危机雪上加霜。
理想最初只盯着高速公路充电桩,完全忽略城市需求。
一位北京车主吐槽:“去上海出差,充电站排满网约车,等一小时充不上电,时间成本谁赔? ”
早期MEGA充电站净推荐值(NPS)低至30分,意味着70%用户不愿推荐。
这场溃败暴露了理想更深层的系统性危机。
2025年6月,理想总交付量暴跌24%至36279辆,市占率缩水到3.2%,主力车型L7/L8/L9在30万以上SUV市场的份额从32%滑到26%。
曾经的新势力销冠,被小米、小鹏连续多周压制,甚至跌出销量榜前八。
李想在2024年12月的内部反思中终于捅破窗户纸:“我们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 ”
这句话被业内称为“罪己诏”。
他复盘了三个致命失误:错判市场规模、低估充电体系难度、运营能力撑不起千亿规模。
最讽刺的是组织能力的崩塌。
L系列成功后,理想营收三年破千亿,但运营逻辑还停留在“几十亿规模时代”。
空降的华为系高管强推PBC考核模式,销售为抢单跨区内斗,用户服务沦为摆设。
一位离职员工透露:“连出差都强制住快捷酒店,狼性文化只剩‘狼’,丢了‘文化’。 ”
MEGA的失败像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
研发投入超百亿血本无归,市值蒸发700亿。
为挽回颓势,理想押注新纯电SUV i8,但这款车从诞生起就背负着“救世主”的沉重包袱。
2025年7月29日,i8以32.18万-36.98万元的价格亮相,比MEGA直降近20万。
理想显然学乖了:车身放弃MEGA争议性子弹头造型,融合L系列稳重设计;标配5C超充技术,12分钟补能500公里;六座布局保留“冰箱彩电大沙发”家庭基因。
然而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发布会当晚理想美股暴跌6%,次日港股开盘闪崩10%。
投资者清楚记得:五个月前i8外观图曝光时,股价单日暴涨14%;如今真车发布反而暴跌,说明市场对理想的信任已极度脆弱。
i8面临的环境比MEGA更凶险。
35万以上纯电SUV尚无月销破万车型,而特斯拉Model X、蔚来ES8、问界M8早已虎视眈眈。
理想引以为傲的5C超充站虽已建2500座,但对比特斯拉全球5万座、蔚来3000座换电站,仍显单薄。
更残酷的是,用户认知已成隐形枷锁。
当网友看到i8宣传页时,评论区高频出现:“增程之王玩得转纯电吗? ”“MEGA棺材车的教训忘了? ”
李想那句“欲望超越价值”的反思,此刻成了悬挂在i8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理想汽车的故事像一场过山车之旅。
从凭借L系列登上新势力销冠宝座,到MEGA上市三天遭遇退订潮;从李想高调宣战BBA,到内部信中痛陈“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当i8在股价暴跌中仓促登场时,所有人都在问:理想的“价值回归”之路,真的能靠一款车挽回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