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6 款轩逸悄悄上市,减配降价藏着日产应对新能源的无奈。
2026 款轩逸上市的阵仗,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没有发布会,没有宣传,连不少经销商门店都没展车,就这么悄摸摸推出来了。
重点是它的 “极简” 打法,专门新增了个「省心版」,直接把用户能想到的 “非必需” 配置砍了个遍:LED 大灯换成卤素的,天窗、倒车影像、高清触控屏全取消,座椅也从皮质改成织物,甚至连备胎都换成补胎工具包,美其名曰 “扩大后备厢空间”,说白了就是省成本。
再看价格,官方指导价 11.39 万~13.39 万元,看着没降多少,但终端优惠一放,直接到了 7.58 万~9.48 万元,这门槛比 2024 款经典版还低了小几千。
有网友调侃 “幸好没回到手摇车窗”,这话不假,但对比一下同级竞品,比如比亚迪秦 PLUS DM-i 终端价也才 6.98 万起,还带混动和智能屏,轩逸这 “极简款” 的性价比,全靠 “减” 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日产也不是瞎减。它砍的都是那些 “锦上添花” 的配置,核心的「大沙发」座椅、1.6L 发动机和 CVT 变速箱倒没动:毕竟这几样是轩逸卖了这么多年的招牌,J.D. Power 去年的报告里还说,轩逸 10 万公里内年均故障才 0.38 次,比同级平均少 0.14 次,保养一次不到 300 块,这些 “工具车” 属性的优点,才是买它的人真正在意的。
说实话,日产这两年日子不好过,轩逸要是崩了,基本就等于丢了半条命。有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财季4-6 月日产净亏损 1157 亿日元,上年同期还是盈利 286 亿日元,已经连亏 4 个季度了。
再看中国区,上半年累计销量才 28 万辆,其中轩逸就卖了 13.63 万辆,占了快一半,等于说日产在中国,基本靠轩逸 “输血”。
之前日产也想过转型新能源,比如 2018 年、2020 年搞过纯电轩逸,定价高达 25 万,结果关注度低到不行,卖了没几年就停售了。后来推的纯电 SUV 艾睿雅,又因为定价高、节奏慢,没溅起水花。直到今年推的纯电轿车 N7,11.99 万起的价,才算有点起色,上市 50 天大定破 2 万,但产能又跟不上,5 月才 5000 台产能,8 月才计划到 1 万,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轩逸不能出事。现在新能源把燃油车市场挤得厉害,2025 年上半年轩逸连燃油车销冠都丢了,被大众朗逸超了朗逸 13.69 万辆,轩逸 13.63 万辆,比亚迪秦 PLUS 更是靠着混动和纯电双杀,把家轿市场搅得天翻地覆。日产没别的办法,只能让轩逸走 “极简” 路线:用减配换低价,先把那些只认 “耐用、便宜” 的用户抓在手里,保住基本盘再说,毕竟要是轩逸销量掉了,日产在中国就真没撑场面的了。
可能有人觉得,减成这样的车谁会要?但数据说话,今年 7 月轩逸还卖了 2.6 万辆,比秦 PLUS DM-i 多近 5000 辆,说明还真有不少人买。这些买家其实很明确,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网约车司机,他们要的就是个 “耐用的工具”,能跑、毛病少、保养便宜,至于有没有天窗、是不是 LED 灯,根本不重要,终端 7 万多的价格,开个两三年回本,性价比刚好;另一类是 35 岁以上的家庭用户,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对车的需求很简单,一家人出门不抛锚、油耗低、空间够,素材里就有个例子,尹静预算 6 万上下,对比了海豚、海鸥,最后选了 7.4 万的轩逸经典版,就因为亲戚开了 3 年没毛病,这就是 “口碑效应”。
反过来想,日产也没指望靠 “极简款” 吸引年轻人。现在年轻人买车,看的是智能屏、辅助驾驶、加速性能,这些轩逸全没有:2026 款除了顶配,连个像样的车机都没有,更别说 L2 级辅助驾驶了。所以 “极简款” 本质上是日产的 “精准放弃”:既然抢不过新能源的年轻用户就把 “工具车” 这个细分市场做透,和新能源形成差异化,总比两边都抓不住强。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这种用户分层会不会越来越极端?长期下来,轩逸就成了 “网约车专用车” 或者 “老年人专属车”,年轻用户更不待见,品牌形象就固化了。就像现在提到轩逸,没人会说它 “年轻、智能”,只说 “耐用、省油”,这对一个想长期发展的品牌来说,可不是好事。
其实不止轩逸,现在合资燃油车都在面临同样的困境,只是应对方式不一样。比如大众朗逸,2025 年上半年卖得比轩逸好,它的策略是 “保配置降价格”,比如 1.5L 自动舒适版 12.09 万,还保留了 LED 大灯和中控屏,靠配置留住用户;丰田卡罗拉更保守,价格没怎么降,配置也没大动,但销量慢慢下滑,因为年轻人觉得它 “太中庸”。
对比下来,轩逸的 “减配降价” 是最激进的,也是最无奈的。因为日产的新能源转型比大众、丰田慢,大众有 ID 系列,丰田有 bZ 系列,虽然不算成功,但至少有存在感,日产除了刚起来的 N7,没别的能打的新能源车型,只能靠燃油车硬撑。所以轩逸的 “极简”,本质上是用短期的成本控制,换长期的转型时间,可惜这个时间窗口还能有多久,真不好说。
还有个行业现象值得说,现在燃油车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了。以前轩逸卖一台能赚不少,现在终端降价这么多,减配又得控制成本,利润肯定薄得可怜。但日产没办法,只能咬牙扛,因为一旦放弃燃油车,现在的新能源业务还接不上,等于断了现金流。这种 “拆东补西” 的日子,合资品牌还得过一阵。
虽然 “极简款” 帮轩逸暂时稳住了销量,但隐患也不少。第一个是质量风险,不是说轩逸质量不好,而是减配会不会影响核心体验?比如取消倒车影像,对老司机来说没事,但对新手不太友好;换成补胎工具包,要是在高速上爆胎,只能等救援,不如备胎方便。这些小问题积累多了,会影响用户口碑,毕竟之前轩逸的口碑是 “省心”,现在变成 “省配置”,容易让老用户失望。
第二个是渠道问题,素材里提到东风日产 4S 店从 2022 年的 886 家降到 2024 年底的 673 家,渠道少了,用户看车、修车都不方便,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本来轩逸的用户就多,渠道跟不上,销量肯定受影响。而且经销商也不想卖 “极简款”,因为利润低,不如卖老款或者高配款赚钱,这就会导致 “极简款” 虽然价格低,但终端不好买,反而影响销量。
第三个是品牌伤害,就像之前说的,“极简款” 会让轩逸的品牌形象越来越低端。现在年轻用户买车,不仅看车本身,还看品牌附加值,比如开特斯拉显科技,开 BBA 显身份,开轩逸 “极简款”,别人可能会说 “这是网约车吧”,这种标签一旦贴上,想撕下来就难了。
最后总结:
轩逸搞 “极简款”,说白了就是日产应对新能源冲击的权宜之计,保住了当下的销量,却可能丢了未来的用户和品牌形象。短期看,确实能吸引到网约车司机和中老年用户,但长期看,要是新能源转型还跟不上,光靠减配降价,根本撑不住。毕竟现在的车市,不是 “够便宜” 就能赢,还得 “够好用”。
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轩逸的 “极简款” 能撑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