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开轩逸月供油费1500块,隔壁小王开秦PLUS只花800还跑了3000公里,两人在茶馆当场翻了脸
小王把手机屏幕怼到老张眼前那会儿,茶馆里空气都凝固了。
屏幕上的数字明晃晃的——平均油耗3.9升,本月行驶里程3127公里,加油金额796元。老张盯着看了半分钟,脸涨得通红:“你这数据哪儿P的?我不信!”
其实不怪老张急眼。他那台轩逸开了三年,每个月雷打不动1500块油钱,还经常不够用。现在听人说800块能跑3000公里,换谁都觉得是在扯淡。
但这事儿搁在DM-i这套系统上,还真不算吹牛。
这车跟传统混动完全是两码事。丰田本田那一套,发动机是老大,电机打下手。秦PLUS反着来——市区开车就是电机在干活,发动机多数时候在睡觉。时速70以内,脚下踩的完全是电驱动。那种感觉就像开纯电车,安静、顺滑,没有任何顿挫。
我上次借朋友的车试了一圈。从小区出来上辅路,一路到环路入口,全程12公里,发动机就没醒过。车里安静得能听见轮胎压过井盖的声音。偶尔停个红绿灯,也听不到怠速那种哒哒哒的震动。
到了高速就不一样了。80公里以上,发动机会悄悄介入,但手法很温柔。不是那种突然嘶吼着往上冲的感觉,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接管。我特意注意了好几次,发动机启动的瞬间,除了转速表跳了一下,几乎感觉不到。
电池这块儿以前确实让人有点犯嘀咕。刀片电池那个针刺测试我专门找视频看过,钢针直直扎进去,表面温度才60度,连烟都没冒。旁边对比的三元锂电池,当场烧成了火把。数据显示热失控温度要到500度以上才可能出问题,这个余量够大了。
充电倒是挺随意。有桩的人每天回家插上,第二天满电出门,市内通勤基本不花钱。没桩也不耽误事,快充桩半小时就能充到80%,吃顿饭的时间就搞定。实在懒得充,就当油车开,反正亏电状态下百公里也就4升多点,比正经燃油车省一半还多。
我一个开二手车行的朋友,前两天跟我吐槽。他说现在收秦PLUS比收同年份的轩逸还贵8000块,关键是车主还不太愿意卖。三年车保值率能到65个点,跟卡罗拉双擎就差那么一点点。新能源车能有这保值率,多半是因为销量大、口碑稳、技术也过硬。
空间方面没啥可挑剔的。后排腿部空间快90厘米了,我1米78坐后面跷二郎腿绰绰有余。中间地台是平的,坐三个人也不憋屈。后备厢放倒座椅能扩到1300升,搬个家拉点大件完全够用。
小王后来给老张算了笔明细账。他每天上下班50公里,一周充一次电,电费也就20来块;周末偶尔带家人出个远门用点油,一个月油费300都不到。这么算下来,用车成本比原来那台燃油车一个月省2000多。
老张听完没吭声,闷头喝了半壶茶。临走时扔下一句话:“等这轩逸开到不能开了,下辆车八成就它。”
这话听着像气话,但你看市场反应就明白了。今年上半年这车卖出去30多万台,紧凑型轿车里头排前列。买车的人精着呢,真金白银掏出去,靠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省钱账。
汽车这行这几年变化快得邪乎。以前觉得不靠谱的事儿,现在有人已经做到了。一箱油跑2000公里听起来玄乎,但架不住就是有人跑出来了。技术发展到这个地步,或许该换个角度看什么叫省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