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经历"新四化"变革的背景下,光学龙头企业欧菲光(002456.SZ)正凭借其技术储备开启战略转型新篇章。据麦肯锡《2023全球汽车行业展望》显示,智能驾驶系统渗透率将在2025年突破45%,带动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至2030年的1200亿美元。这一趋势在政策端得到印证,《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要求L2级自动驾驶新车装配率在2025年达到50%。
技术护城河构筑竞争壁垒
财报显示,2024 年度,欧菲光研发投入达到 15.91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 7.79%。公司拥有全球化研发团队,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均建立了创新研发中心,并积极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球已申请有效专利2096件,已获得授权专利1619 件。在车载视觉领域,公司的布局已形成"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三级产品体系:
量产产品矩阵:覆盖2M-8M前视等多目方案、带加热功能的电子外后视镜模组,以及舱内DMS/OMS系统,适配L2-L3级自动驾驶需求;
研发突破方向:8M前视单目方案完成A样验证,17M超高清镜头实现量产突破;
技术储备领域:正在开发基于3D ToF的舱内多模态交互系统,以及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RGBD融合感知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其自主研发的17M车载镜头采用了球面和非球面镜片的完美结合,极大降低了镜头周边视野的像差,呈现出高像素、高解析力、低温漂和高稳定性等显著优势。此外,该镜头还具备主动加热功能,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为智能驾驶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视觉感知能力。
图:欧菲光17M镜头样品
系统级方案打通价值链条
不同于传统Tier2厂商的单一部件供应模式,欧菲光构建了"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栈能力。据公开资料,在智能驾驶系统方面,欧菲光已全面布局车载摄像头、车载镜头、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等产品线,并综合先进传感器和域控制器推出环视系统、自动泊车、行泊一体域控系统解决方案。这种系统整合能力在供应链端形成显著优势:
• 成本控制:自研算法与光学模组的协同开发,使整体方案成本较竞品低15%-20%;
• 开发效率:通过模块化设计将项目周期大幅缩短,较行业平均周期效率大幅提升;
• 定制能力:支持车企差异化需求,如为某新势力品牌开发定制环视系统。
生态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面对智能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欧菲光采取"技术锚点+生态延伸"的双轮策略。据高工智能汽车与潮电智库从产业链处获悉,其车载摄像头模组已进入问界、小米、理想、长安、吉利等多家主流车企供应链,前装搭载量突破300万颗。
在创新产品线方面:
电子外后视镜:国内首批通过GB15084新规认证,在视野布置及安装、图像质量、功能安全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CMS产品通过新规检测,结果高于标准要求,还满足ASIL-B以上功能安全等级;
舱内感知系统:DMS+OMS一体化解决方案将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乘客监测系统(OMS)的多个摄像头功能集成于单个摄像头,在节省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座舱内全覆盖的实时监测;
传感器融合:已发布新一代短距毫米波雷达(77GHz),技术业内领先,并且基于该毫米波雷达重点推出倒车辅助系统(PAS)、舱内活体检测系统、自动泊车(APA)/代客泊车(AVP)等各类场景的解决方案;中距、长距和4D等毫米波雷达产品也将推出,以满足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和传感器需求。
战略纵深拓展增长空间
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欧菲光在南昌、合肥两地建立的智能汽车产业园已形成千万级别产能储备。据媒体报道,合肥市政府与欧菲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01亿元人民币,打造集研发、智造一体的综合性光学光电全产业链基地。这种超前布局在技术迭代周期中形成战略纵深:
• 短期(1-3年):依托现有客户资源扩大ADAS摄像头市场份额;
• 中期(3-5年):突破车载激光雷达光学部件市场;
• 长期(5年以上):布局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
根据财报显示,2024年,欧菲光智能汽车业务营收达24亿,同比增长26%。这种增长动能不仅来自车载摄像头的量价齐升,更源于其向高附加值系统方案的转型升级。
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关键节点,欧菲光通过"垂直整合+横向拓展"的战略,正从光学组件供应商蜕变为智能驾驶系统方案商。这种转型既是对消费电子业务增长放缓的主动应对,更是把握智能汽车黄金发展期的战略抉择。随着技术红利持续释放,这家拥有20余年光学积淀的企业,或将在万亿级智能汽车市场中书写新的产业传奇。
免责声明:图文源自互联网或AI,仅为分享行业发展动态,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