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的魏建军最近这脾气,那是相当“呛”,直接撂狠话“增程?免谈!”,这下可热闹了。那边厢,长安深蓝的邓承浩立马隔空呛声,说这话的人压根就是技术盲。汽车圈大佬们互“别苗头”也不是头一遭,但这回,感觉是加了特调辣椒酱,劲儿更大了。
实话说,这增程技术,这些年一直被架在火上烤。有人嗤之以鼻,说它“迂腐”,有人拍手叫好,说它“务实”,吵得那叫一个沸反盈天。但更有意思的是,这边厢口诛笔伐,那边厢却暗度陈仓,偷偷摸摸地搞增程,这出戏,你说它荒诞不荒诞?
咱们先捋捋这“迂腐”的论调。学院派觉得,增程就是个能量搬运的“二传手”,效能低下。本来燃油直接驱动车轮就完事儿,现在非得绕个弯,烧油发电再驱动,这不是舍近求远吗?大众那边甚至有大佬直接开涮,说这是“画蛇添足”。
可草根派不买账。他们觉得,老百姓掏腰包,图的就是个舒坦省心。增程车“亦油亦电”,既能满足都市丽人的通勤需求,又能抚平长途跋涉的续航焦虑,这不就是眼下最接地气的解决方案吗?理想汽车靠着增程车型赚得盆满钵满,问界也借着增程在中大型SUV市场厮杀出一条血路,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理想L系列月销直冲云霄,问界M7也炙手可热,零跑C11增程版更是把身价降到了15万区间。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全年销量突破120万辆,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3.6%扶摇直上至2024年的9.1%。这个数字,足够发人深省了吧。
长城这回跳出来“硬刚”,誓死不碰增程,着实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要知道,长城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可远逊于行业平均水准。当家花旦哈弗猛龙PHEV,一个月才卖区区几千台,连理想L7的零头都够呛。明摆着做增程能“闷声捞金”,为啥偏偏要跟钞票过不去呢?
莫非真是“技术洁癖”作祟?还是胸中另有丘壑?
长城认为,增程就像一把万用军刀,样样通,样样松。他们押注的是自家那套“泛内燃机战略”和全地形高效新能源四驱混动系统。按照长城的规划,他们要做的是覆盖轿车、SUV、皮卡、重卡的混动矩阵,这种“全域覆盖”的雄心,在他们看来,增程这种过渡品根本无法承载。
平心而论,长城的思路,有点像当年诺基亚固守物理按键,苹果却用触控交互颠覆了手机格局。历史不容假设,但市场的铁律亘古不变。
这增程车,究竟是灵丹妙药还是华而不实?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盘算。
在上海车展,我听到一对小夫妻在合计理想L8,说平时通勤用电,周末郊游自驾,简直不要太香。可旁边一位资深越野玩家却不屑一顾,说玩泥巴的时候,增程器压根供不上劲,去年阿拉善英雄会就有车抛锚了。
这种认知鸿沟,颇耐人寻味。
都市精英觉得增程车是“全能管家”,东北老铁却抱怨冬天纯电续航直接腰斩,网约车师傅则吐槽高速油耗比燃油车还高。
但话说回来,在充电桩还不够给力,电池技术还没迎来质变的当下,增程车这种“混血儿”,或许真的是一条稳妥的路径。它既能迎合政策对纯电里程的要求,又能缓解续航焦虑,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至于长城的抉择是对是错,依我看,还得让市场来评判。当越野达人开着坦克纵横驰骋,当理想车主带着家人穿梭于山川湖海,当增程式汽车自主寻觅充电桩,技术的优劣,终归要由用户的体验来定夺。
这场“增程之争”,其实也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在汽车由机械造物向智能终端演进的道路上,谁把用户当成“人”,而不是“流量”,谁才能真正驾驭时代的浪潮。仅仅这一个“人”字,就足以点明问题的症结所在。当我们一味地将车企的战略选择归咎于技术路线之争时,是否忽略了用户体验才是最终的仲裁者?与普遍认知相左,消费者并非全然被技术参数所裹挟,他们更看重的是车辆能否真正解决他们的痛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