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售价600万卢比(约7万美元)的Model Y驶入孟买街头时,印度车主或许不会想到:这辆贴着“特斯拉”标志的电动车,竟是一辆彻头彻尾的“中国制造”。9月27日,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官宣印度首批交付车辆全部来自上海超级工厂,这一消息揭开了特斯拉全球战略的冰山一角——为何印度这个潜力市场,偏偏要绕道中国才能入场?
事件聚焦:上海工厂独占印度市场“入场券”
特斯拉在印度的首秀充满戏剧性:7月开设首家展厅,9月完成首批交付,而所有车辆均从上海工厂跨越5000公里而来。这种“中国造印度卖”的模式背后,是Model Y在印售价高达600万卢比(美国同款仅4.7万美元)的残酷现实。印度110%的汽车进口关税将成本推至全球最高,但特斯拉仍选择用上海工厂的产能硬扛——这恰恰印证了上海超级工厂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全球工厂PK:上海超级工厂的三大战略优势
产能碾压:上海工厂年产能超95万辆,是柏林工厂(50万辆)的近两倍、德州工厂(25万辆)的四倍。2023年上海工厂出口16.3万辆的业绩,相当于每分钟就有3辆特斯拉驶向海外。
供应链成本:陶琳公开表示上海工厂国产化率超95%,宁德时代电池、本土电机供应商及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制造成本压缩至全球最低。印度市场即便叠加110%关税,仍能依靠中国供应链的性价比优势维持利润。
出口枢纽地位:从欧洲到亚太,上海工厂已形成“辐射式供应”网络。印度案例证明,特斯拉正将上海工厂从“中国生产基地”升级为“全球供应中枢”,甚至承担试水新兴市场的先锋角色。
商业逻辑拆解:110%关税下的“曲线入印”
面对印度市场的高风险,特斯拉的每一步都充满算计:
轻资产试水:通过高价进口车探测需求,规避建厂风险(印度部长已确认“暂无生产计划”);
中国制造兜底:利用上海工厂过剩产能分摊关税压力,单辆车申报价277万卢比中,关税竟占210万卢比;
政策博弈:印度政府破例推出“特斯拉特别进口政策”,以换取未来本土化承诺,这种“先卖后建”的迂回策略,正是特斯拉全球扩张的典型打法。
未来推演:东南亚布局的“上海跳板”
印度只是开始。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市场大概率复制“上海出口+高价试水”路径:
RCEP红利:中国-东盟零关税政策(如锂电池)将强化上海工厂的成本优势;
长期隐患:印度若强制要求本土化建厂,可能打破现有供应体系,但短期内上海工厂仍是特斯拉开拓新兴市场的最优解。
结语: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新角色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枢纽”,上海超级工厂的进化揭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层竞争力。当特斯拉用中国制造的电动车敲开印度大门时,这场商业博弈的胜负手,早已藏在长三角的车间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