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S09刚公布价格,我还没彻底消化完,心里忽然说,哎,这价位的车,最难咬的,还是那点心理落差——贵。你知道吗?我当时一看,后驱27.99万的版本,心里在想,能带来何种实用价值?就我估算,这车的成本可能在16~18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剩下的就算给研发、渠道、销售费、利润,变量也不少。
我还记得有个周末和朋友聚会,他半开玩笑:你说这车,真香吗?我说,价格还算合理,但说实话,要让人一眼心动,还得看用料和配置。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车身线条挺顺的,问那修理工:这车折旧值高不高?他笑:还行,关键是人家底气十足,划算就刮不去。
这让我想到几款(同价)车,像那什么,看起来都差不多的模样,但差异在细节——
比方说,这次的超充电池,用了53.49kWh的宁德时代(我朋友说,他们的骁遥系列,电池稳定性一直不错,估算充满一次大概也就20分钟左右吧,中间快充,估算体感20%-80%,也就估算10-15分钟,体感差不多,估算不一定准)。这个续航310公里,是纯电,还是在特定工况下的理想状态,日常用车实际续航会比这个低10%左右。
说到用料,电池这个点我得插一句。看到个配图我心一震,居然用了5C级超充,这意味着——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也在想,进口动力总成、前后悬挂、底盘调校……这些部分的利益点在哪里?研发团队真有那么多精力,舍得花钱,还是在走拼成本的道路?我就觉得,主要还是渠道和供应链博弈的结果,毕竟一辆车,很多核心零件都要拼效益。
我曾跟销售聊过,他说:这车,价格摆在那,客户并不买单。我跟他反问:你们的自信,是不是用了太多套路?他笑:还真是,给客户看个面子,能多卖点。
对比一下,像那个同级别的几款车,价格差不多的,实际用料上,差距挺大。那天在店里试驾,发现那款稍便宜点的车,座椅用料明显差一点,踩起来没有那种包裹感,而深蓝S09坐进去,感觉确实还行,隔音表现也不错——这也是只差个几千块的话题。
我再扪心自问:一辆车用料和体验差个几百块的价格,真值得吗?我对价格的敏感点,还是在实际体验。而且,更别说那些配件,比如空调滤芯,原厂成本估计几块钱的东西,店里卖到百元,成本价都没超过三块(这估算可能有偏差,但大致如此)。这也是一个坑。
我觉得最吊的是,深蓝的公告一出来,车主都在APP里吐槽:要强制看广告,结果反倒被背刺。你说,这是不是长安那边自己打脸啊?原以为是让用户做品牌宣传员,结果变成了广告炸弹。深蓝的官方要不要考虑,给个解释?要不,这事怎么平衡?
我心里又疑惑:这价格,还能算香吗?毕竟有点贵了感觉,尤其是看看同级的几辆或者二手车市场,几十万的成本,为什么还卖这么贵?我猜,除了研发、零件投入外,渠道和品牌溢价,起码占了五六成。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价格区间,喜欢折腾的用户,还是会多看几款,从实际用料到品牌认知,还是越看越觉得看不懂。我有个朋友,买车纯粹看性价比,他问:这车除了续航,还能用多久?我告诉他:要打个比方,可能十年不出问题,但要用得好,心里得有数。(这句有没有点啰嗦?)
我心里琢磨:买个车,更多还是一个心里安慰。图个踏实,可靠,当然还得看能不能过得去。这个过得去绝不仅仅是价格问题,还关系到售后、维修、保养。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价格的香与不香,是不是还得看个人心态和现实需求?但一件事我没细想过:车价真反映了成本的多少吗?这个估计,没有那么准。
一想到车的油耗表现还挺不错,5.6L/100km(我猜测,估算体感),这个油耗在同级别里还算能接受,毕竟是纯电,好歹比传统油车省油不少。百公里开到这个油耗算正常,还是当心别跑高速,容易跑偏?
我也在想,像修理工经常跟我说的:这车,身价太高,修起来麻烦,配件贵。其实他的话我也半信半疑,有点偏激,但细一想,成本多高,百公里维护成本也就估算在50元左右吧,就是油钱+维护。
纯电车的最大瓶颈不在续航,而是充电的便利性。你问我:深蓝这次用了超充,效率会不会有提升?我觉得,肯定会,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就近充电站一样的便利。这点,恐怕真得靠基础设施来补。
(这段我没细想过)我猜,可能,大部分用户,还是会在家充,周末充个电就行。出门远载,遇到堵车,续航怎么办?这个就不赖深蓝的品牌了。
我有个一直不太敢问的问题:这车,能不能买?不,问题不在能不能买,而是是不是值得买。20万的二手车还在转,而新车价格摆在那里,谁都心里打鼓。
你说,是不是便宜点,才叫香?或者说,未来如果充电更方便,电池更便宜,深蓝这次的价格,反正就看你怎么打算了。
(这时我忽然想起,可能有人觉得,价格贵是因为品牌溢价,但我更觉得,还是渠道、供应链、成本这个圈子里的游戏。可能我猜测的不一定准,但感觉还挺符合逻辑。)
让人疑惑的,是不是这个行业越来越像炫耀战了?车价表明的,不单纯是技术含量,更是一种身份感。你说,这多有趣?=end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