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汽车战场硝烟弥漫,一家登顶世界500强第91位,另一家以47%的增速向上狂奔,两家中国车企的巅峰对决,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2025年7月末,全球汽车行业的目光聚焦于两份成绩单:
比亚迪以214.6万辆的上半年销量蝉联全球销冠,纯电车销量是特斯拉的1.4倍;
吉利则宣布将全年目标上调至300万辆,上半年销量140.9万辆,同比激增47%。
01 销量竞赛:王座守卫者与挑战者的交锋
比亚迪的销量数据堪称“统治级”。2025年上半年,全球214.6万辆的销量中,纯电动车型超102万台,海外销量暴增130%达47万辆。其在香港市场的海狮07销量达到Model Y的两倍多。
支撑这一成绩的是其深厚积淀:2024年营收7771亿元,研发投入542亿元,连续三年全球新能源销冠。《财富》世界500强第91位的排名,标志着这家中国车企正式迈入全球顶级企业阵营。
吉利则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发起挑战。2025年上半年140.9万辆的总销量中,新能源占比首次过半,达72.5万辆,同比增长126%。基于这一增长势头,吉利在7月30日宣布将年度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展现出强大的市场信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吉利银河品牌的爆发——单月销量突破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0%,超越埃安成为传统车企新品牌之首。这种多点开花的增长模式,为吉利挑战比亚迪筑起了坚实基座。
02 技术路线的分野:安全电池与智能驾驶的博弈
核心技术成为两家较量的关键战场。比亚迪坚持“技术为王”的理念,构筑了以刀片电池、DM-i混动、兆瓦闪充三大支柱的技术壁垒。其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解决了行业安全痛点;DM-i混动系统使油耗降至3.8L/100km以下;兆瓦闪充实现10分钟补充300公里续航。
吉利则选择了智能化赛道作为突破口。2025年3月发布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采用激光雷达为主、视觉感知为辅的融合方案。其技术野心不止于汽车——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李传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宣称:“吉利有望从一家车企转变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
在智驾落地策略上,两家泾渭分明:比亚迪推行“天神之眼”分级系统,在8万元级海鸥上实现智驾普及;吉利则采取“从高向低”渗透,H9方案将搭载激光雷达下放到15万级星耀8车型。
03 产品对决的战术:错位竞争与全面覆盖
比亚迪的产品矩阵如同“瑞士军刀”,从5万元的海鸥到50万元的仰望U8,覆盖全价位段需求。其2025年密集投放海狮05EV、海狮07DM-i等新车,并布局硬派越野市场,形成无死角产品网。
吉利则祭出“错位打击”战术——针对比亚迪各主力车型推出配置略高、价格略低的竞品:
- 星愿以6.88万起价压制海鸥,4月销量36,119辆超越后者
- 星耀8以11.58万起售价(比汉DM-i低5万元)挑战中高端市场
- 银河L6超越驱逐舰05跻身紧凑轿车TOP3
这种针对性布局已初见成效:在比亚迪传统优势的紧凑型轿车市场,秦PLUS和驱逐舰05销量同比腰斩;而在中大型轿车领域,银河E8销量已达汉EV的一半。吉利的产品攻势正逐步蚕食比亚迪的市场份额。
04 高端与全球化:两条腿走路的较量
高端化布局呈现不同路径。比亚迪构建了腾势-方程豹-仰望金字塔品牌结构,其中仰望U8定价百万级,主攻硬派越野市场。吉利则通过极氪科技集团整合高端资源,极氪品牌44个月达成50万辆交付,领克在欧洲建立设计中心。
全球化竞争更是白热化。比亚迪的足迹遍及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海外销量47万辆。其本土化策略深入骨髓——欧洲总部落户匈牙利,巴西工厂投产,泰国市场交付第9万辆新能源车。
吉利则采取分区突破战略:东南亚与拉美市场由吉利品牌主攻,欧洲市场交给领克,极氪从港澳辐射全球。上半年18万辆的出口量虽不及比亚迪,但同比增长显著,且能源网络全球化布局加速推进。
05 未来决胜的关键:三张底牌定胜负
面对下半年的决战,两家企业亮出了各自的底牌。
比亚迪手握三张王牌:
- 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持续下沉
- 四大产业协同效应释放
- 海外本地化工厂产能爬坡
吉利则押注技术突破:
- 下半年推出极氪9X、领克10EM-P等5款新车
- 千里浩瀚H9高阶智驾落地
- 新一代FlymeAuto智能座舱量产
值得关注的是,吉利在7月15日宣布与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协同整合是当前重要战略”,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强调,“中后台工作将极大程度协同”。这一整合能否产生1+1>2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其300万辆目标的实现。
比亚迪深耕全球市场与技术创新,在112个国家建立销售网络,542亿研发投入铸就技术护城河;吉利凭借灵活战术与精准定位,以“错位打击”策略在多个细分市场撕开缺口,银河品牌200%的增速令业界侧目。
当吉利喊出向“全球最大机器人公司”转型的愿景,当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让电动车充电比加油更快,这场对决的胜者或许不只是某家企业。
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标准制定者,两条不同路径的成功共同证明: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全球汽车工业的新中心已经东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