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116887台SU7一夜翻车:博世顶级制动遇上小米软件,这场较量暴露了什么行业潜规则?

雷军116887台SU7一夜翻车:博世顶级制动遇上小米软件,这场较量暴露了什么行业潜规则?

跑了这么多年车,见过各种召回。丰田刹车门那会儿,朋友的凯美瑞在4S店排了一个星期才轮上。大众DSG的事,我那台迈腾也中招过,换了个变速箱总成,前前后后折腾了快一个月。

所以当小米SU7出召回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又有车主要跑4S店了。结果没想到,人家一个推送就解决了。116887台车,半小时搞定。

我特意问了个买SU7的朋友,他说当时正在家里充电,手机收到个通知,点了确认,然后就没然后了。问题修复完成。这在我们这些开惯了燃油车的人看来,简直像变魔术。

不过仔细了解下来,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制动系统本身没问题,博世IPB该怎么刹还怎么刹。出毛病的是屏幕上那个提示功能。激烈驾驶久了,显示可能会卡顿或者干脆黑屏。

说实话,我开车这么多年,看屏幕提示的习惯还真没养成。脚底下有没有AutoHold,踩一下踏板就知道了。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更依赖这些电子辅助。屏幕一黑,心里就没底了。

博世这套IPB系统,确实是好东西。我之前试过几台装这玩意儿的车,制动响应快得要命。数据上说150毫秒建立制动力,比传统系统快三倍。配合能量回收,续航还能多跑不少。

可问题在于,再好的硬件也得有好软件配合。小米的澎湃OS我也体验过,界面做得挺漂亮,功能也丰富。但要让它和博世这种老牌供应商的系统完美配合,显然还有磨合空间。

车主群里的讨论挺热闹。有人说这就是买新车的代价,总得有人当第一批用户。也有人开始担心,是不是还会有其他问题。我倒觉得,关键看小米后续怎么处理。

传统车企在这方面确实保守。一个软件版本,测试半年是常事。宁可慢一点,也不能出问题。互联网公司的逻辑不一样,先上线再迭代。这种差异在造车上被放大了。

雷军116887台SU7一夜翻车:博世顶级制动遇上小米软件,这场较量暴露了什么行业潜规则?-有驾

特斯拉其实也经常通过OTA修各种bug,只是人家不叫召回,叫“功能更新”。小米这次倒是老实,主动报备了召回流程。从公关角度讲,可能不是最聪明的做法,但体现了某种担当。

OTA召回这个概念,对监管部门来说也是新鲜事。怎么定义,怎么规范,估计还得慢慢摸索。传统的召回流程显然不太适用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变化或许是好事。以前召回成本太高,车企能拖就拖。现在一个推送就能解决,反而可能让他们更主动。当然,前提是别把用户当测试员。

我觉得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暴露了新老势力合作的复杂性。博世这样的供应商,产品力没问题,但系统相对封闭。小米想要深度定制,肯定会遇到各种适配问题。

车主们的宽容度,大概是小米能走多远的关键。早期用户往往更能接受不完美,但如果问题频发,口碑很快就会坍塌。汽车行业和手机不一样,用户的容错率低得多。

雷军说要做“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这个定位挺精准。年轻用户对新技术接受度高,也更愿意为创新买单。但同时,他们的期待值也更高。

说到底,这或许就是智能车时代的缩影。软硬件融合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每家车企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小米只是其中比较高调的一个。

那116887位车主的后续体验,大概比任何分析都更有说服力。毕竟在这个圈子里,口碑传播的速度,有时候比OTA推送还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