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凌晨,成都的街道上,一辆小米SU7 Ultra飙得太快,碰上了别的车子,紧接着就冲出了路面,着了火。
路过的市民们看到车子着火,赶紧跑过去想帮忙救人,可不管他们怎么按车门把手,甚至用工具撬,那个紧急应开的车门就是打不开。
最终,车里那位车主不幸丧命,事后调查发现他有喝酒驾驶的情况。原本是有可能通过及时救援挽回的生命,可偏偏被“打不开的车门”这最后一道难关给挡住了。
一辆备受无数米粉喜爱的“性能猛兽”,也因此次意外又一次被推向“安全隐患”的风口浪尖。
喝酒开车确实容易引发事故,可车门不能紧急打开,为什么会变成“命悬一线”的短板呢?小米SU7 Ultra的安全设计是不是出了啥问题?遇到这些隐患后,满怀期待的米粉们还能放心买单吗?
把时间倒回到事发现场,那位在附近便利店当值的店员说,事发不到一分钟,就有三四个路人冲过去帮忙了。
有人试着拉开车门的隐藏把手,还有人靠在车窗边大声喊里面的人,可按下把手后,车门一点反应也没有,车窗也因为电路出问题搞不下来。车身底部开始冒火,现场的人只好眼巴巴地看着火焰一点点吞噬车身,却一直找不到紧急开门的办法。
等到消防叔叔到达,把火扑灭之后,专业的工具一用,车门才呲啦一下被撬开,可那会儿车里的人早就没有了生命迹象。
这次事情能在网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关键还是集中在“车门急救开启”这块,大家得知道,不管是老式的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应急车门开关功能都是硬性规定的。
就算是用电子控制的隐形把手,也得配备个机械应急开关,位置还得方便乘客或者救援的人找到。比方说,和同级别的其他电动车一比,比如特斯拉Model 3的机械应急开关,就藏在车门内侧把手下面,掀开盖板一看就明白。
比亚迪汉在车门边缘留了个机械拉索,即使断电也能手动拉着开门。而从小米SU7 Ultra的官方用户手册看,它的机械应急开关设置在车门内侧的内饰板里,要拆掉内饰板才能找到,普通救援人员一时找不到,几乎等于“打不开”。
虽然事故调查中提到“车主饮酒驾驶”确实是个不能忽视的关键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车门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就可以被掩盖掉。
夜里出事儿的话,及时救援的黄金时间一般就只有3到5分钟,要是应急开关操作得太复杂,基本上就等于是放弃了现场救援的希望。
作为一款强调“高性能”的车型,小米SU7 Ultra在车身结构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空气动力学和轻量化,也许在某些方面会牺牲应急情况下的便利性。
这就得聊聊小米汽车从一开始立项时就明确的核心目标:性能和性价比。
知道小米汽车的人都清楚,SU7系列一开始在研发时就定了两个关键词:“性能要跟百万级豪车看齐”,同时“价格要压到30万左右”。
就拿SU7Ultra来说吧,它的零百加速只用了2.7秒,这速度远比同价位的保时捷Taycan(3.2秒)快,甚至差点赶上法拉利F8(2.9秒)。而且售价才39.9万,基本只有法拉利F8的五分之一。
这种“用平民价格享受超跑水平”,一出来就让小米汽车一炮而红,刚上市的头一个月就收获了超过5万辆的订单。
不过,能少有人留意的事是,性能越高,潜在的风险也越大。强劲的动力意味着操控难度也随之升高,而车身变得轻巧,在撞击时对安全结构的要求自然更严格。
就像以前那款闻名的保时捷911,因为采用“后置引擎+强大动力”的组合,被人戏称为“寡妇制造机”。
这款车在1960年代一上市,就靠着强劲的加速性能火得不行,不过因为采用了后置引擎,导致车身的重量分布不太均衡,新手开起来很容易打滑、失控,那时候的事故发生率比普通家用车高出了三倍。
后来,保时捷不断改进底盘调校,还加入了电子稳定系统,慢慢地把操控的难度降低了不少。这情况跟小米SU7Ultra挺像的:它把原本只属于百万级豪车的性能,普及到了更多普通用户手里,可惜这些用户未必有驾驭高性能车的资格和经验。
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小米SU7系列的车辆数量已经超过30万辆,差不多有60%的车主是第一次买高性能车。
同期来看,法拉利、兰博基尼这些超跑在中国的总保有量还不到10万辆,而且车主中超过80%的司机都是有五年以上驾驶经验的老司机。
这就造成了一个挺明显的反差:小米让更多人体验到高性能的魅力,但也同时把“性能失控”这个风险给放大了不少。
以前就有不少地方传出小米SU7车主在公共道路上“飙车”的视频,有人甚至在高速上开启“赛道模式”,一下子冲到了200公里小时。这些事情不仅违法,还把高性能车的安全问题变得更棘手了。
这次的车门事故可能揭示了对“应急情况”考虑不够充分的问题。其实,早在2024年第一批SU7交付之后,就有车主反映“电子把手有时会失灵”的情况,小米官方当时回应说这是“软件漏洞”,会通过OTA升级来解决。
从这次事故看,光靠软件修补显然不行,机械应急开关的设计漏洞不是OTA升级能搞定的。要是小米在用户一开始反馈这个问题时就能重视起来,比如换个机械开关的位置,或者加个外部应急开启的提示标志,也许就能避免这次悲剧发生。
目前最焦心这个事儿的,无疑是那些已经下单或者还在考虑的米粉们。在小米社区里,很多用户都在留言表达担忧:“我原本打算下个月提SU7 Ultra,这会儿看到车门的问题,心里真没底”“希望官方能尽快出来个调查结果,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说法”。
也有一些米粉选择保持理智:“性能确实很吸引人,但安全第一,如果小米能整改到位,我还是愿意等”,这种矛盾心态,正好体现了米粉对小米的信任和期待,他们愿意为“性价比”买单,但绝不想因为“安全隐患”去冒险。
坦白讲,小米汽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挺有份儿的,它用实惠的价格打破了“高性能车型一定贵”的老套,让其他品牌不得不加快技术普及的步伐,带来了更多消费者享受到的新能源汽车进步。
就像当年小米手机冲击功能机市场那会儿一样,小米汽车也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格局,不过,“性价比”可不能成安全的问题挡箭牌,尤其是汽车这种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东西,任何设计上的疏忽都可能引发大麻烦。
目前,小米官方还没有正式公布这次事故的调查结果,不过据内部人透露,公司正和第三方机构一块儿重新审视车门的设计,不排除之后会通过召回,把应急开关的位置做调整。
对米粉来说,这可能是个不错的好消息呀,要是小米能认真对待这问题,迅速采取措施,不仅能重新赢得用户的信赖,还能在行业里树立“性能和安全同样重要”的榜样。
不管买啥车,安全始终排在第一位。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挑选高性能的车型前,得先衡量下自己的驾驶水平,别盲目追求那“推背感”啊。
对车企来说,整车设计不只是为了那些“漂亮参数”,更得关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场景。毕竟,一辆车的价值,不能光看加速有多猛,关键是能不能稳稳当当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
真心希望小米能快点拿出个让大家满意的回应,也盼着将来的新能源车市场里,少点“性能压力”,多点“安全保障”让人放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