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内燃机领域,国产与合资发动机的技术竞争正呈现新的格局。以主流小排量机型为例,国内1.5T发动机已在多项核心参数上实现突破:
传祺影豹搭载的1.5T机型最大功率达177马力,扭矩270牛·米,热效率40.48%;荣威RX5的同排量发动机更以188马力、300牛·米的动力输出,超过本田1.5T地球梦系列(177马力/220牛·米,热效率38%)。2.0T领域,星途2.0T发动机以261马力、400牛·米的性能参数,相较大众EA888高功率版(220马力/350牛·米)保持优势,热效率同步达到38%。这些数据表明,国产发动机在燃烧效率与动力压榨技术上已具备局部领先优势。
然而参数优势并非直接转化为实际驾乘体验。部分合资车型即便动力参数略逊,行驶质感仍更胜一筹,核心差距在于动力总成匹配成熟度。
国产车型多采用双离合变速箱,尽管硬件结构优化显著,但换挡逻辑的调校经验仍显不足,低速顿挫、急加速时的动力响应延迟等问题,导致动力传递效率打折扣。相比之下,本田CVT的平顺性、大众DSG的换挡时机把控,体现出合资品牌在动力协同方面的深厚积淀——这种"1+1>2"的匹配能力,让参数弱势车型反而呈现更优的动态表现。
在大排量发动机领域,国产机型的布局仍显薄弱。目前仅有红旗、长城等少数品牌涉足3.0T及以上排量,其中红旗CA12GV发动机历经500亿研发投入,主要搭载于高端车型;长城3.0T V6发动机虽实现260马力输出,但市场应用范围有限。
反观合资品牌,丰田3.5L V6、奔驰4.0T V8等机型已形成完整技术体系,不仅动力输出平顺,还通过双涡轮、可变压缩比等技术实现性能与油耗的平衡。这种差距背后,是长期技术积累与产业链协同能力的体现,非短期参数突破所能弥补。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发动机的进步并非孤立存在。奇瑞鲲鹏动力、长安蓝鲸系列等技术品牌,已建立起从燃烧系统到热管理的完整研发体系,部分机型实现38%以上热效率的同时,机油消耗率控制在0.3%以内,耐久性显著提升。随着米勒循环、高压直喷等技术的普及,国产机型正逐步缩小与合资品牌在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上的差距。未来若能在变速箱调校、大排量机型研发上持续发力,国产内燃机有望实现从"参数领先"到"体验超越"的全面突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