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只剩 10% 电量,想用前排座椅后的充电口,却被说这是我的!” 国庆返程高峰,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的吐槽引发共鸣,乘坐高铁时,他试图使用正前方的充电口,却被前排乘客以 “使用权归前方座位” 为由拒绝。这场看似琐碎的争执,迅速掀起关于高铁充电口归属的热议:有人说该按列车方向分,有人主张协商使用,而 12306 的回应直接戳破了大众的认知误区。
这场争议的爆发,藏着高铁充电场景的普遍尴尬。发帖网友回忆,他乘坐的复兴号二等座车厢里,充电口设在前排座椅靠背后方,自己刚拿出充电线,前排乘客就回头制止:“这个口对着我的座位,当然该我先用。” 两人争执间,周围乘客也纷纷站队:有支持发帖者的,认为 “后排用着更方便,理应归后排”;也有人帮前排说话,觉得 “充电口在谁座位附近就归谁”。更有人分享类似经历:有人为抢充电口争吵到乘务员出面,有人自带插线板霸占多个接口,甚至有人为充电强行霸占他人座位。
关于充电口归属的讨论,很快形成两大阵营。“方向派” 网友认为,应按列车运行方向划分:“座位是固定朝向的,充电口跟着座位走,自然归座位使用者。” 他们以和谐号部分车型为例,这类列车充电口设在座位下方,确实只有座位使用者能方便使用。而 “共享派” 则反驳:“公共资源哪有专属一说?谁先到谁用,或者轮流充才合理。” 有网友晒出自己的调解经验:“上次和前排乘客约好每人充半小时,既解决问题又不闹矛盾。”
随着话题发酵, 12306 热线明确回应:列车充电口并无明确归属,所有乘客均可使用。工作人员解释,由于车型差异,充电口位置五花八门 ——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充电口可能在座椅靠背后或坐垫之间,和谐号部分车型藏在座位下方,城际动车则可能设在座椅侧面。“位置不统一,自然无法划定专属使用权。” 该回应直接否定了 “前排专属”“方向划分” 等说法,同时给出解决方案:出现分歧可找列车员调解,协商无果时乘务员会协调其他充电资源。
其实,充电口的 “归属难题”,本质是资源供需矛盾与使用规则模糊的叠加。数据显示,近年高铁虽大幅增加充电设施 —— 复兴号二等座已实现 USB 接口全覆盖,部分车型还配备 Type-C 接口,但国庆等出行高峰时仍供不应求。更关键的是,多数乘客不了解充电口的分布规律:有人不知道可通过 12306APP 查询具体车次的充电位置,有人误将 “靠近” 当作 “专属”,还有人违规使用插线板引发安全隐患。
铁路部门的提示,为文明充电划出清晰红线。乘务员透露,处理充电纠纷时,他们通常会优先满足紧急需求:“如果有乘客需要接工作电话,会协调他人优先让其充电。” 同时强调安全底线:“充电口仅限手机、笔记本等小功率设备使用,私接插线板可能引发短路,危及行车安全。” 此外,工作人员建议旅客提前做好准备:“CRH1A 等老款车型可能没有充电口,最好随身携带充电宝,且容量不超过 100Wh。”
争议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公共空间的文明共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12306 说‘无专属’,但不代表可以无序争抢。” 在苏州开往南京的高铁上,曾有乘客主动与他人分享充电口,约定 “每人充 20 分钟轮换”,被赞为 “教科书式处理”。民俗专家指出,这类场景最考验公共素养:“资源有限时,‘换位思考’比‘争夺归属’更重要,紧急情况让一步,空闲时多等一会儿,才能避免矛盾。”
如今,随着高铁充电设施的逐步完善,类似争执或许会慢慢减少,但它留下的启示不会过时。从充电口归属到图书馆座位、公园长椅的使用,公共资源的分配永远绕不开 “规则” 与 “体谅”。正如 12306 回应传递的核心:没有绝对的 “归属权”,但有明确的 “文明线”。下次在高铁上遇到充电需求,不妨先问一句 “您方便让我充会儿电吗”,这简单的一句话,或许比争论 “归谁用” 更有意义。毕竟,舒适的旅途从来不是靠 “争抢” 得来的,而是靠彼此的包容与理解。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