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退车风波:当“黑科技”沦为“智商税”还要用户信任?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2025年5月,一场由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起的集体退车行动,将这家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场风波的焦点,不仅在于一款标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质疑为“装饰件”,更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营销与用户信任之间的深层矛盾。这场看似偶然的维权事件,实则是行业积弊的集中爆发。

小米SU7退车风波:当“黑科技”沦为“智商税”还要用户信任?-有驾

一、事件回顾:从“性能神器”到“皇帝新衣”的幻灭

导火索:4.2万元选装件的功能争议

小米SU7 Ultra上市时,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为卖点,其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包装为“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宣称可实现“双风道导流散热”并提升下压力,需额外支付4.2万元选装。然而,首批车主实测发现:

小米SU7退车风波:当“黑科技”沦为“智商税”还要用户信任?-有驾

功能虚标:拆解显示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仅多一块塑料支撑板,鼓风机测试中开孔处无气流;

减重噱头:碳纤维材质仅减重1.3kg,对整备质量超2吨的车辆影响微乎其微;

性能阉割:1548匹马力被系统锁定至900匹,需完成赛道挑战解锁,被车主调侃为“买显卡需考试激活”。

小米SU7退车风波:当“黑科技”沦为“智商税”还要用户信任?-有驾

维权升级从个体质疑到集体诉讼

300余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或“退一赔三”,更有400人众筹律师费启动集体诉讼。小米提出的“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的补偿方案,因与4.2万元选装费差距悬殊,被批“用积分打发用户”。

二、争议核心:技术营销的“擦边球”与用户信任的崩塌

1. 宣传话术的模糊边界

小米早期宣传中,“复刻纽北原型车”“内部结构改动”等表述暗示了功能价值,但量产版实车却未保留完整风道设计。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模糊表述”可能违反《广告法》,若证明功能差异直接影响购买决策,车企需承担欺诈责任。

2. 用户运营的“双标”困境

小米以“用户共创”为卖点,却在功能调整时缺乏小米SU7退车风波:当“黑科技”沦为“智商税”,车企如何重获用户信任?

3. 行业通病:参数焦虑与基础缺失

事件折射出新能源车企的普遍困境:为争夺市场,企业过度追求“百公里加速2.78秒”等参数标签,却在基础功能上弄虚作假。碳纤维沦为装饰、空气动力学设计变成“平面稿”,消费者开始质疑“重新定义汽车”的豪言究竟是创新还是话术。

小米SU7退车风波:当“黑科技”沦为“智商税”还要用户信任?-有驾

三、雷军的“至暗时刻”与小米的抉择

雷军在微博坦言“过去一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但危机公关的“挤牙膏”式回应加剧了用户不满。若小米坚持“冷处理”,可能重蹈某新势力品牌“交付即维权”的覆辙,甚至波及即将上市的SUV车型YU7。

正如车主在维权信中所写:“我们不怕产品有缺点,怕的是企业把缺点当卖点。”当“雷军神话”的光环褪去,唯有回归产品敬畏与用户真诚,才能让车企穿越周期,驶向远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