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EQS长测1342公里,固态电池亮相,中国新能源怎么看

奔驰用自家的EQS长途实测了一把固态电池,干脆利落地跑了1205公里不说,到终点了还剩137公里的电,算下来续航能力1342公里。有人说,这是真硬核;也有人问,这下中国的电池还能领先吗?看到这,我想问问大家:“电动车的未来,到底会被谁掌控?”

我们过去对这场赛跑很自信,尤其在中国,谁还是没见过满大街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国的锂电池技术,你说不服那是不可能的。可这回奔驰一曝光,大家的担心立马就强烈了。“是不是领先的帽子要被摘走?”都开始这么想了。

先别急。我们琢磨电池这事,不能光看一场比赛。固态电池挺了好多年,终于开始往实用走。回顾电池业发展的路线,液态锂电池、半固态,现在说要全面上固态,可别小瞧了这每一步。大家都明白,固态电池安全、能量密度高、理论续航强,这事儿在实验室里讲得天花乱坠,可真到上车量产,跟实际生活打交道,永远是另外一锅粥。

那奔驰长途测试为啥引大家注目?一来是奔驰品牌的号召力,二来是技术落地的里程碑感,每个人都知道,这行当不怕技术吹牛,就怕你把牛“吹”现实了。但问题立马来了:奔驰这一步,是不是水到渠成就能变市场王者?你真得琢磨一下。

全球围着电池“转”的,远不止奔驰一家。排一排队,从新创公司QuantumScape、Solid Power,到传统巨头宁德时代、LG新能源,再到整车大佬丰田、大众,甚至化工企业,都冲得飞起。各自变着花样——有的走氧化物路线,有的追硫化物路线,还有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日本、韩国、欧美、中国,技术方向其实各有各的算盘,赌的不过是哪个“路子”最后真能落地生钱罢了。

中国起步虽说靠氧化物,但如今卤化物、复合电解质齐头并进,政策也跟着上。“千亿计划”说来就来,从国家到地方一路“加油”,光是研发、标准、资金政策这三套工具,国外都看呆了。所以才有无数中国电池人、车企人顶着压力赶进度。比如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研发上的“砸钱”,比谁都狠。上汽、广汽、长安这些车企,也不是出来蹭热度,每家都有自己内部 timeline,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明晃晃地挂出来。我们老百姓可能不太关注这些产业新闻,其实背后早已经“一地鸡毛”地打成一片了。

研究报告也不难找,我们能看到,半固态电池 2024 已装车,2025年出货量能突破10GWh。全固态电池呢,2027年开始小规模投产,2030年往后才会大规模商业化。要说“你现在德国奔驰上路了,中国怎么还没?”其实全世界都卡在“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个坎上。

再看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给的数据,固态电池能源密度能轻松过400Wh/kg,理论上能撑破1000公里续航。但“理论是理论,现实看工厂”。中国的动力电池工厂,其实在做着最难的环节——怎么让高密度和批量生产两不误,而且低成本交得起卷。这不是某个人、某公司说干就能干的,牵一发动全身。

对标下来,奔驰能做出来是不是“遥遥领先”?仔细想想,事情真没那么单纯。奔驰的技术路线也吃过不少亏,有人还记得几年前奔驰、宝马在电池路线选型上赔过多少钱吗?早期追锂电、跟风氢燃料,来来回回也没少踩雷。

中国的优势,一直都不是第一个搞出“最牛技术”。咱会怎样?成本优势、工程师红利、供应链完整,最难做的是“把梦想量产,把发明变成产品”。有多少新科技倒在车间门口,其实老外自己都明白。

储能是门大生意,2024年全球累计储能372GW,增速28.6%。中国更是全球最大市场,装机137.9GW,增速59.4%。这事明摆着,不光是电动车,未来全面靠电的场景越来越多。大家都在抢滩头,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

这场仗,表面像是奔驰带头突破了固态电池,可实实在在的较量,是整个固态电池赛道谁能彻底推成产业化。你以为奔驰的技术一出来,马上全世界电动车都变奔驰?技术转化为现实,得看:第一,能不能大量造出来;第二,造的过程是不是足够便宜;第三,车主用得爽不爽、修得起修不起,这三点一做到,才叫真本事。

有人可能要问,咱中国企业稍慢一步,是不是要吃亏?咱真没必要慌。这场比赛最难的是“最后一公里”:从试车、样车到量产、售后,哪一步掉链子都得重新来,烧的钱和时间不是闹着玩的。奔驰压线冲出来,动静大情理之中,但能否跨过量产、“丰田在手”那类综合实力,谁也说不准。

奔驰EQS长测1342公里,固态电池亮相,中国新能源怎么看-有驾

你再反观中国,从产业政策、资本投入,到企业自己的研发节奏,固态电池的筹码都快押满了。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玩家,“不怕慢、只怕站”的心态比你想象得还坚决。上汽、广汽,甚至北汽、长安,方案、产能、布局全都准备妥,不会因为对手亮了牌就乱了阵脚。这点,我真心觉得中国企业的“战斗肌肉”要比欧美老牌大厂更皮实些。

奔驰EQS长测1342公里,固态电池亮相,中国新能源怎么看-有驾

再说白了,这场仗不是“奔驰狂奔,中国原地踏步”这么容易的。更不只是技术谁先谁后那么简单。它比的是完整产业链、核心材料供应、生产线自动化水平,还有最关键的市场响应速度。生产成本下不来,百万公里续航也没用;车主买不起、修不起,就得打回冷宫。这是电池技术逃不开的宿命。

所以,我想大家其实不用太焦虑。现在的固态电池,跟十几年前锂电池闹腾时其实差不多。那时候谁不是说丰田牛、三星牛,最后轮到谁量产、谁主导?中国就靠坚韧、不怕失败,一步步熬出来的。今天压力山大,说明咱的对手够强,但是咱迈过这一步,成了,那是真牛。

一遇见新突破、舆论就开始唱衰中国电池业,这种论调不新鲜。你琢磨过没有:市场占有率攀得溜,供应链管得顺,全世界只要讲成本、讲规模化,都没法绕开中国。一旦我们又顶住升级了,不还是前头带队的角色?

奔驰EQS长测1342公里,固态电池亮相,中国新能源怎么看-有驾

奔驰固态电池牛不牛?牛!值得敬佩,毕竟别人真跑出了1342公里。中国新能源企业慌不慌?当然不慌。中国人其实最会埋头做事,一旦风口来了反应起来比谁都快。市场最后拼的是“谁能把实验室的创新变成马路上的出租”,这是根本。

我还是想反问一句:你觉得电池赛道最后会是谁的天下?是舍得烧钱死磕的老外?是研究院里憋一口气的小伙子?抑或是月亮背面拼量产、拼速度的中国大厂?在全球产业链前所未有深度融合的今天,谁不是既是对手又是合作者?轮到拼拼谁能稳扎稳打,谁能不被热闹冲昏头脑。

看好技术,也要看清现实。中国电池企业,不怕对手牛,只怕自己慌。只要稳住心态,这条“固态”路,跑得出来。奔驰冲了个锋,但故事远未结束。下一次突破,也可能就发生在长三角的某家新工厂里。大家准备好了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