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个礼拜采购了传祺M8。说实话,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变相捡便宜,毕竟这车在网上宣传挺火的。老板原本打算选丰田阿尔法,看着官网配置单和价格表,心里还挺欣慰,觉得这个级别的MPV,阿尔法算是标配。但不知怎么,朋友那边弹出来一句:听说国内新能源车配置更豪华,座椅舒适,科技感十足。一听这话,我就心动了。想想,以前在出差站台等长途车,那些配置差点的车,腰疼、背疼都成了日常。于是,老板就决定试试国产新牌子,看有没有惊喜。
上周我们到4S店,额,算好位置吧,就是公司停车场的近旁。把车停下,阵阵新鲜感扑面而来。拉开车门,瞬间就被宽敞和豪华感刷屏。你知道吗?我老板个子1.85米,平时开奥迪Q7,那空间要求挺高的。坐进去后,发现M8的第二排座椅,居然是真皮的NAPPA材质,带加热、通风,还能按摩——感觉坐在沙发上。其实他的Q7也不差,但这个座椅,确实意味着豪华的提升。
不过你问我:这配置值这个价吗?其实我还得打个折扣说,别太容易被宣传迷糊。因为我翻了下资料,传祺M8新能源版本,怎么说呢?基本不是一个客户群——这车像是买颜值的,年轻点、追求标新立异的那一拨人。它卖的是外表轻巧炫酷,但实际性能和耐用性,那就得看运气了。
多相似的车我见过,配置体验真不错。豪华感一流,UI界面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出厂设置简直智能到家。不说高速自动驾驶辅助什么的,单纯的跟车、自动保持车距,也够用。可是你知道么,国内新能源车价格便宜点,为什么售后那么难搞?异响、共振,确实是个问题。我遇到好友开过一次,弹簧异响一整天,后来换了个位置还好些,心想:国产车再快发展,总不能只靠这点花哨拼场面吧。
BTW,几天前我还翻了下公司内部资料,传祺买了不少水军。广告铺天盖地的,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各种豪华配置,体验感爆棚的文章。你说这算是诚实还是水军操作?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好笑。到底个别厂家为了短期销量,动用那么多快刀手,是不是有点想赚快钱的意味?老板说:这广告打的呵呵,反正咱们只看产品。但我知道,水军背后,也不一定代表车子真就好。
说到这儿,我其实还挺疑惑的。这车的主要用户,像我老板这种,就是喜欢大空间,讲究面子,但对科技感不是特在意的那类人。其实我也猜测,这车是不是带着颜值就能赚点短期利润的工具?用秒杀同价车的宣传,就为了吸引眼球,然后让销售对客户忽悠得天花乱坠。可真到实际用车,所剩无几的优势还能持续多久?能撑多久我还不敢保证。
我偏要打个自我更正。刚才讲的那些豪华配置和科技体验,实际上,可能也有夸大其词的时候。国内新能源车发展虽然快,但异响共振、豪华感碎片化还是难以避免的。谁都知道,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占比很高,百公里能耗控制在12度以内算是中规中矩,保值率也比燃油车低不少(这点我估算的,没研究太深)。有时候我觉得,国产车的技术,还比不上日系的料子、德系的做工。只它们在市场和推广上,把颜值和新鲜感用足了。
说反差也好,还是提醒自己别被满满的广告洗脑也罢,情况其实更复杂。比如说,朋友开完他的进口豪车后,私下觉得国产车做工还行,但真到维修时会发现,配件和售后差距明显。国产品牌是真的在努力追赶,但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一款车能一蹴而就。
我之所以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你觉得国产车的未来能走多远?这还真不好说。哪天,某个真香定律出现,国产车突然被全面认可,也许只要他们能把异响控制住、耐用性提高一点点(这段先按下不表),就能走得更远点。
这次买M8,还是觉得国产品牌发展不易。但又不得不承认,能把豪华体验搬到家门口,也是挺值得点赞的。反正我觉得,每当新款到店,很多人都会迫不及待去试坐。就是喜欢那种新鲜感。不然,为什么那么多水军大神天天刷广告,倒像是个行业指标一样。
我在思索:你身边,谁会买国产新能源车?买的时候,最在意的又是什么?这种消费惯,能不能够一直持续?这个,倒挺值得我们多想想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