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把手国标要来了:禁止全隐藏式,工信部出手!全隐藏式把手被禁,车企如何平衡美观与安全?

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一则公告悄然引爆了汽车行业的“朋友圈”——《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修改单的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并要求所有车型必须配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这一消息不仅让车企、设计师、工程师陷入思考,更让普通消费者对“车门把手”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部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汽车门把手国标要来了:禁止全隐藏式,工信部出手!全隐藏式把手被禁,车企如何平衡美观与安全?-有驾

从“科技感”到“安全底线”: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由来已久

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因其“无边框”设计的美感和降低风阻的实用价值,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志性配置。特斯拉Model 3/Model Y、蔚来、小鹏等品牌的多款车型均采用这一设计,甚至有车企将隐藏式门把手作为“智能化”“未来感”的卖点之一。但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隐藏式门把手的普及也伴随着一系列安全隐患的集中暴露。

中保研(C-IASI)的碰撞测试数据一锤定音:在侧面碰撞事故后,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中,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而传统机械门把手的弹出成功率高达98%。这意味着,在紧急情况下,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成为“逃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此外,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同样令人不安——2024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量同比激增132%,暴露出设计在日常使用中的“人性化短板”。

这些数据并非孤例。早在2024年7月,工信部就已启动相关标准的前期调研;同年9月至2025年9月间,标准起草组召开九次工作会议,最终形成这份直指“全隐藏式门把手”的强制性国标草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参与起草,意味着政策制定并非“拍脑袋决定”,而是基于技术调研、行业实践和用户反馈的系统性调整。

汽车门把手国标要来了:禁止全隐藏式,工信部出手!全隐藏式把手被禁,车企如何平衡美观与安全?-有驾

新国标的核心要求:机械冗余、操作空间与事故后功能

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点:

1.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每个车门(不含尾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且在任意状态下,车门外把手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这一规定直接否定了“完全嵌入车身、无外露部分”的设计,意味着未来新车将无法再以“极致隐藏”为卖点。

2.机械冗余设计成强制项:若车企选择使用电动式门把手(无论是全隐藏还是半隐藏),则必须同步配备机械释放功能,作为应急手段。例如,在动力电池热失控导致断电的情况下,用户仍能通过机械装置从外部开启车门;在车内,若电动内把手失效,乘客需能通过机械内把手释放门锁并逃生。

3.事故后功能的可靠性:标准特别强调,在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如安全气帘)或“动力电池热事件”(如电池起火)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必须能不借助工具被外部开启。这一要求直击隐藏式门把手的“软肋”——一旦电子系统故障或事故中电力中断,隐藏式把手可能因无法被快速识别或操作,导致救援效率下降。

汽车门把手国标要来了:禁止全隐藏式,工信部出手!全隐藏式把手被禁,车企如何平衡美观与安全?-有驾

车企的应对:从“设计妥协”到“技术升级”的博弈

面对新国标,车企的反应分为两类:主动调整观望过渡

主动调整:设计与安全的平衡探索

部分车企已开始在新车型中放弃“全隐藏式”设计,转而采用半隐藏式或传统外拉式把手。例如,广汽集团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在研车型已全面调整方案,确保符合新国标要求;深蓝汽车的最新产品也已不再采用全隐藏式把手。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的动向。作为隐藏式门把手的“鼻祖”,其设计总监Franz von Holzhausen近期公开表示,特斯拉正在重新设计门把手系统,目标是在“紧急情况下”更直观地操作车门。这一表态不仅是对新国标的回应,也暗示了隐藏式把手的“优化空间”——如何在保留科技感的同时,满足机械冗余和操作空间的要求。

观望过渡:老车型的“缓冲期”与成本考量

新国标并非“立即生效”,而是设定了过渡期。根据标准起草组的建议:

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7年1月1日起,需满足除“手部操作空间”外的其他要求;2027年7月1日起,需满足全部要求。

已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8年7月1日起,需满足全部要求。

这意味着,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型仍有1-2年的时间进行设计调整。但对车企而言,这仍是一场“硬仗”。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人士直言:“全隐藏式门把手的成本控制、空气动力学优化、整车设计协调性,都需要重新权衡。机械冗余的加入,意味着更多零件、更复杂的结构,甚至可能影响外观美感。”

消费者的选择:如何判断一辆车是否符合新国标?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新国标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两个层面:新车购买决策旧车使用安全

新车:关注“机械冗余”与把手类型

未来购买新车时,消费者需重点关注车门把手的类型与功能

车外把手:是否具备机械释放功能?是否在任意状态下留有至少60mm×20mm×25mm的操作空间?

:若为电动式,是否配备机械应急把手?

建议消费者在选车时,通过4S店实车检查官方参数表确认这些细节。例如,目前部分新能源车型已标注“隐藏式门把手+机械应急装置”,但具体操作是否便捷、是否符合国标要求,仍需实地体验。

旧车:隐藏式把手是否“不安全”?

已购买隐藏式门把手车型的用户无需过度恐慌。新国标针对的是,老车型在2028年7月1日前无需强制更换。但需注意,若车辆因设计缺陷存在夹手、断电失效等问题,仍可能引发维权争议

此外,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隐藏式把手的投诉多集中于儿童安全。建议家长为孩子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时,同时关注车门把手的设计是否容易被儿童误触或夹伤。若存在隐患,可向车企反馈,或在日常使用中加强监护。

行业趋势:从“形式优先”到“安全至上”的设计转向

新国标的出台,标志着汽车设计逻辑的一次重大转向。过去,车企在追求“科技感”“风阻系数”时,往往将隐藏式门把手视为“加分项”;但如今,安全性与实用性成为不可妥协的底线。

技术挑战:如何“既美观又安全”?

机械冗余的加入,意味着隐藏式把手的设计必须“留出空间”。例如,半隐藏式把手需在关闭状态下仍保留60mm×20mm×25mm的操作区域,这可能影响车身的流线性,也可能增加风阻系数。但车企工程师表示,通过优化把手的机械结构(如更轻的材质、更隐蔽的机械联动装置),仍有可能在安全与美观之间找到平衡点

市场反应:用户是否愿意为“安全”买单?

从消费者角度看,隐藏式把手的吸引力主要来自科技感和风阻优化。但新国标实施后,若车企采用半隐藏式或传统把手,是否会降低市场竞争力?一位新能源汽车分析师指出:“短期内,用户可能会对‘不够酷’的设计产生抵触;但长期来看,安全性才是硬需求。当‘隐藏式把手’被贴上‘潜在风险’的标签,消费者反而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有保障’的设计。”

政策解读:强制性国标背后的“安全逻辑”

新国标的核心逻辑,可归纳为“预防事故与事故后救援”的双重保障。

事故预防:减少操作风险

“手部操作空间”的要求,本质上是为了解决“识别操作难”的问题。全隐藏式把手在关闭状态下完全嵌入车身,用户可能因操作区域过小而无法快速找到把手,尤其在紧急情况下,这会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

事故后救援:提升外部开启便利性

标准中对“非碰撞侧车门在事故后能不借助工具开启”的规定,直接回应了交通事故救援中的痛点。在传统设计中,机械把手的可靠性已得到验证;而隐藏式把手一旦电子系统失效,救援人员可能需要使用撬棍、剪切工具等,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对车身结构造成二次破坏。

未来预测:汽车设计的“安全优先”时代来临

新国标只是开始,未来汽车行业可能迎来更多类似的“安全补丁”。例如:

车内把手:若车企继续使用电动内把手,可能需要强制标注“应急把手”的位置,并通过物理设计(如凸起标志)提升辨识度。

智能化与安全的融合:未来的车门把手可能集成更多传感器,不仅能在断电时自动弹出,还能通过AI判断事故类型,触发不同的开启逻辑。

但无论如何,机械冗余设计将成为标配。这不仅是法规的要求,更是用户对“安全感”的诉求。正如一位车企工程师所说:“科技可以炫酷,但安全必须可靠。”

结语:一个把手,牵动整个行业的“安全神经”

从追求风阻系数的“科技符号”,到被法规约束的“安全短板”,隐藏式门把手的命运,折射出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面临的核心矛盾:如何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优解?

新国标的实施,或许会让一些“极致设计”失去市场,但也会推动行业向更稳健、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次“安全意识”的觉醒;对车企而言,这是一次“设计哲学”的重塑。

2027年1月1日,这场关于车门把手的“安全革命”将正式拉开序幕。届时,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既美观又安全”的创新设计,也会更直观地感受到:在汽车世界里,没有哪个细节是无关紧要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