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晚上堵在路上,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哲学沉思。
往前一看,好家伙,那不是车流,那是一条通往赛博地府的红色忘川河。所有车,甭管你是几十万的豪华电爹,还是十几万的买菜代步车,屁股上都焊着同一根红线,一脚刹车,红光普照,众生平等。
这事儿吧,你往小了说,是设计师集体灵感便秘。但你往大了说,这就是一场针对汽车灵魂的、蓄谋已久的赛博葬礼。
不装了,摊牌了,现在的车企,已经彻底放弃了在“做车”这件事上整活儿,开始专心研究怎么把车做成一个会跑的“压缩毛巾”。
你回忆一下,以前的车屁股,那叫一个有性格。或者说,有脾气。
桑塔纳那个方方正正的灯,就像一个国企老干部,眼神里写满了“严肃”和“你小子别给我整事儿”。老宝马那个被称为“火焰曲面”的灯带,骚得不行,晚上在后视镜里一亮,你心里就俩字:高级。沃尔沃那个维京战斧,更是典中典,竖着往上一劈,跟在后面就感觉前面这哥们是个狠人,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离他远点绝对没错。
那时候的车屁股,是一张脸,是一门玄学。它告诉你这辆车背后的品牌是什么德行,它想让你感受到什么。捷豹的优雅,保时捷的倔强,法拉利的四个圆灯仿佛在说“规则就是个屁”。这些设计,都是在用光影给你讲故事,讲一个关于品牌、关于历史、关于一个工程师或者设计师喝多了之后突然“悟了”的故事。
它们是在跟你交流。
现在呢?现在你再看看。
那根贯穿式尾灯,它在交流什么?它什么都没说,它只是在执行一个指令:亮。
它就像现在所有写字楼里员工的脸,统一的、麻木的、没有表情的,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亮度不一样。有的200尼特,有的500尼特。但本质上,都是在说同一句话:“我上班了,别烦我。”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一个字,懒。两个字,省事。三个字,掀桌子。
当一个设计元素,比如贯穿式尾灯,开始流行的时候,整个供应链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过来了。开模的,做灯珠的,做控制器的,一条龙服务直接给你配齐。对于车企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特别能理解这种心态。这就好比你开个餐厅,隔壁老王家发明的“小炒黄牛肉”火了,你是自己费劲巴拉地去研发一个“干锅紫苏蛙”呢,还是直接跟老王用同一个供应商,也在自己菜单上加个“小炒黄牛肉”?
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后者。因为创新有风险,而抄作业,尤其是抄优等生的作业,虽然不能让你考第一,但起码能保证你不挂科。
这就是当下车圈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这不是存量竞争,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在设计上搞什么个性化?那都是不务正业。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把价格打下来,把配置堆上去,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造一个看起来和别人差不多的东西,然后用价格把对手直接摁死。
最好的防守不是进攻,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
所以,那个曾经被设计师视为灵魂画板的车屁股,现在沦为了成本控制表里的一个冰冷数字。它不再是艺术品,它是一个“标准件”。一个合格的工业垃圾。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汽车这个东西,正在被开除出“工业品”的行列,强行塞进“电子产品”的笼子里。
车企现在的心思,全在那块大屏幕上。屏幕够不够大?车机够不够卡?雷达有几颗?激光的有几颗?能不能替你开车?能不能在你堵车的时候给你放个小电影?
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本质上和贯穿式尾灯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一种障眼法,一种技术上的“金钟罩铁布衫”,用来掩盖这辆车在机械层面、在驾驶感受层面、在灵魂层面的苍白和无力。
它们在用一块块屏幕,给你构建一个信息茧房。让你以为,你在驾驶一个来自未来的、牛逼坏了的科技奇迹。但实际上,你只是坐进了一个会跑的、贴着不同牌子的、富士康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铁盒子。
讲真,我最近在琢磨,与其买车,不如把钱拿去买排骨,起码那个香是实打实的。
车丢掉的,是故事和脾气,而我们得到的,是一堆无用的“智能”。
说到智能,我就想笑。现在所有车企都在吹自动驾驶,动不动就L2、L3,好像明天就能实现交通自由,把方向盘扔出窗外。
但真正的自动驾驶之王在哪?不在特斯拉,不在蔚小理。真正的王者,是那些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的老头乐。
你设想一个场景,一个思想实验。一条复杂的中国式马路,左边一个外卖小哥逆行漂移,右边一个大妈骑着共享单车S型走位,前面一个老头乐突然一个鬼探头式左转。就问你怕不怕?
这时候,你车上那堆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心态直接就爆了。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这他妈是什么不讲道理的降维打击?而那个开着老头乐的大爷,眼皮都不眨一下,因为他根本不相信技术,他只相信自己的“玄学走位”。只要我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这就是反技术崇拜的终极奥义。决定技术成败的,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而是街头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有点像个怨妇,对着一根红线疯狂输出。但你别说,还挺爽的。
说到底,当所有车尾都变成一根红线,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设计的辨识度。我们失去的,是一种选择权,一种用自己的座驾向世界宣告“我是谁”的权利。
以前你会因为喜欢奔驰的“玄学”光环而忍受它的高价低配,因为你买的不是车,是一种信仰。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那种极客和颠覆的范儿。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现在呢?现在你买一辆车,可能仅仅是因为它的屏幕比另一辆大0.5英寸,或者它的百公里加速快了0.1秒。
这他妈的简直就是一场赛博葬礼!
我们真的需要一点“不一样”。
我当然知道工业化要讲效率,流行趋势不可阻挡。但车企们,求求你们了,在允许的范围内,给设计师多一点权力,少一点KPI吧。让他们去喝点酒,去犯点错,去搞点“不务正业”的、纯粹为了好看的设计。
别让我们的下一代,指着马路上的车问我们:“爸爸,为什么所有的车屁股上,都有一条一样的红色蚯蚓?”
那根红线亮起的时候,它不应该只是一盏刹车灯。它应该是一个叹号,一个问号,甚至是一个中指。它应该是一辆车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灵魂在呐喊。
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没有人在乎灵魂了。大家只想活下去。
所以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没有解决方案。最好的设计,就是能让后车司机吓一跳,然后狠狠踩下刹车的设计。
能过,就是能过。
其他的,都是扯淡。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