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翻微信群,朋友发来一条新闻,工信部宣布了新能源车的两条新规——2026年开始,新能源车购置税不再减免,且必须通过更严的安全国标。这消息一出,朋友圈炸了锅。买新能源车的热情是不是要被泼了一盆冷水?不说别的,光这购置税,至少影响几百万潜在用户吧。
我跟朋友聊起这个政策,他说:车买贵了,那买谁?话虽狠,但不无道理。新能源车本来就是靠补贴起家的,补贴没了,车价直接上涨几万块,这得考量啥才算值得买。大家惯了花十几万,省去油费的游戏规则。现在规则变了,市场怎么走?
其实不光是购置税问题,第二条关于电池安全的规定更扎眼。你试想,电池包碰撞安全必须要通过新规,不光单纯不起火,还要做到无爆炸和零漏电。这是个大课题。电池包到底有多难防护?我前阵子去修理厂随口问了句,电池漏电率到底多少?师傅说:厂里做的都不差,关键是碰撞后保护措施得顶得住,破了就危险了。他还说,国内多数电池包防护没国外成熟,事故里不少就是电池着火。感觉问题没那么简单。
这让我想起一汽丰田最近推出的bZ5。12.98万起售价,在新能源市场不好混的行情下,看起来挺良心。说实话,国产很多车企讲安全,讲智能,听听就好,车开出门谁知道真假。bZ5的五重防护电池设计倒是真用心。车身吸能结构、无电外壳、集成冷却器、绝缘冷却液、过充监控三重系统五重拦截,听着挺炫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居然拿电池做1.35米水深1小时浸泡、900公斤挖斗暴击极限测试,这种测试一般车企能做到吗?我猜估计只有大牌国际团队才舍得这么折腾(完全是小白猜测,样本少不能算结论)。
坐下来翻了下笔记,bZ5还重点强调了车身用料和安全气囊。基于e-TNGA平台,前侧梁三段式溃缩机制,27%热成型钢承受10吨挤压力,80公里侧撞后乘员舱几乎无变形,9个气囊覆盖360度防护。相比同价位国产自主品牌,比如广汽Aion、比亚迪海豹,bZ5这套安全架构确实有亮点。别看价格相近,实操里安全配置和工艺差别挺大。很多国内品牌更看重智能科技感,安全那些数据表面好看,但碰撞实测并不那么漂亮。
我问同事,卖车的,说bZ5卖得怎样。他说:安全相关的宣传很给力,但现在买车的年轻人,有点嫌麻烦,宁可买卷款更高智能配备的,也不一定全信安全说辞,颜值和智能才是第一吸引力。有点道理,毕竟智能座舱、车联网这些数字花开得更漂亮。
顺带一提,bZ5的智能安全功能也不含糊,Toyota Pilot自动驾驶系统,搭配DMS司机监测、宠物遗留提醒布局,还有进阶版TSS 4.0系统,用33颗传感器和544TOPS算力芯片覆盖全场景预碰撞防护,响应时间比同行快3倍,这算什么水平?中档新能源车里面属于顶尖。对比其他品牌,很多靠单一摄像头或者低算力设备,安全预警层级差远了。
重申一点,咱老百姓买车最看重的还是安全,毕竟车没保护好,人啥都没了。说实话,之前我也有点小乐观,觉得新能源补贴结束了,技术会自然成熟,再由市场来检验优劣。这想法有点大了,实际上,政策趟了一波浪,车企还得花大成本应对新规升级,那价格上浮不可避免。新能源车价涨十几%,消费者还得站队,这市场远比想象复杂。
小跑题:我刚翻了下照片,去年聚会时有位准备买新能源的同事说:要买,我就选电池稳定,别碰撞就爆炸的。当时我没太当回事,现在倒是越来越懂他那份小心翼翼。
顺带算了个大概,12.98万起的bZ5,购置税按现有政策免征,大约省个9000块。2026年政策一改,平摊后买家多出4000-5000税费,这差不多吃掉了厂商三分之一的促销空间。别说纯电,插混也不便宜。不知道实际执行,政策会不会有宽松期或者优惠折扣?
最近朋友朋友圈吐槽,网约车市场对新能源车的降端化趋势越发明显,价格战白热化。bZ5凭什么在10万级市场穿插自如呢?除了技术力,品牌力也相当重要。一汽丰田能在价格和品质间找平衡,算是卷里面的硬核选手。
讲到这儿,不觉有点疑惑:新能源车到后来会不会像手机一样,价格高低、性能配置上下游极端分层,安全标准会不会变成豪车的标配,普及车反而被边缘化?新规推动的安全升级,车企里会不会诞生新一轮技术壁垒,国产品牌如何才能追上这脚步?(这段先按下不表)
朋友发来一句话:买车图个安心,别啥都靠技术堆出来的虚花。这话我很认同。技术是真,但买家眼里真是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不是还能有更多细节去验证?
你觉得呢?未来购置税加了,安全标准提了,新能源车会变成更安全的奢侈品还是大众的必需品?我倒挺好奇这条路怎么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