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广汽获了个提名奖,质量创新方面惊呆了圈里圈外的小伙伴。什么奖?听起来头衔像百事可乐的“永远年轻奖”,其实是个叫“中国质量奖”的玩意儿,听名字就自带高光,权威到可以在朋友圈发三天,不怕别人拉黑——只要他们还在意质量这回事。
我一直以为质量这种事离我们很遥远,毕竟我们习惯了“将就一下”,如同国民热爱的“差不多先生”。但广汽这波操作,一不小心就把将就变成了“创新融合”。听起来就像性格内向的人突然在聚会上跳了支放飞自我的舞,还硬说这是自我革新,旁人只能鼓掌,谁还敢质疑?哪怕心里默念“这舞姿看着有点熟”。
别怪我刻薄,我对奖项总是会多想两下。毕竟,在这片神奇土地上,“最高荣誉”也许就是领导一句“干得不错”。但广汽这次的奖可不是随便地发,有理有据、横竖出圈——据说评委们睁大双眼,高度认可。而“高度认可”是个很玄妙的词,就像父母总是高度认可你的小时候——只要你没惹出天大的祸。
广汽的质量管理叫“融合创新”,这词听着像鸳鸯火锅一样,看啥都能搅一起。一会儿技术,一会儿管理,一会儿再来点互联网思维,最后兜一圈——搞出了点新花样,领导们觉得这锅底有点意思。你问到底融合了啥?我说也不太懂,大概就是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工程师的“加班文化”无限融合,创新出工艺与拼命精神共存的新高度。
不过质量管控这东西,也挺玄乎的。前些年大家还在讨论怎么保住一颗螺丝不掉,现在一台车至少没掉轮胎也能算创新。我小时候家里买的那辆“国民神车”,每年掉点小零件,父亲说那是“正常损耗”,现在广汽直接把“正常损耗”提升到“智能损耗”,每掉一颗螺丝你还能收到APP提醒,这才是进步。
当然了,奖项这种东西,往往是一层滤镜。你以为获得这个奖就能让人日日加鸡腿?别闹了,大多数人更关心框里的猪肉多不多,而不是这碗肉到底是哪个名牌出的。你对广汽这个名头陌生也没关系,反正你家楼下那家便利店老板也不知道谁评的奖,他只关心广汽的三电技术能不能帮他省两块钱电费。但对于广汽自己来说,这奖就是一顶皇冠,哪怕是纸糊的,也比没有强。能写进公司年报,能在宣传海报印成金色大字,能成为高管们饭后的谈资——大家都知道“提名”就像是买彩票中了五块钱,虽说和头奖边儿都不沾,但好歹也是中奖。
说广汽创新,那还得提堆新花样。比如高端品牌昊铂号称全盘继承了广汽的优良基因——意思就是优秀的爹妈基因一代传一代,孩子总有些局部优秀。昊铂每一款车都号称工匠精神、严苛标准、可靠品质,听着像每家火锅店都说自己用的牛肉是雪花和牛,谁敢问一句切下来的地方和牛可咋整?这些宣传词,听多了就成了“老调重弹”,偶尔来点创新,大家也会竖竖耳朵。比如昊铂用了星灵智行ADiGO GSD智能驾驶系统,再来一点星源增程,扶老奶奶过马路都得靠AI导航,大有把驾驶乐趣创新成按按钮的意思。
当然,谈到核心技术,广汽搬出了“三国五地”全球研发网络和e-TIME行动计划,看起来像一盘很大的棋,实际上谁拿下谁还不一定。听这名字,就像你家楼下棋牌室大爷的阵容,三国五地里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全球研发网络或许是在世界某个角落有人在加夜班,想着怎么做出一个掉螺丝后能自动报警的汽车。e-TIME行动计划这词,听起来和AI换脸一样,谁都知道是个未来的希望,可谁都心里明白,有些计划最后变成了“行动不便”。
行业里讲创新好像讲相声,谁都不能提前剧透结局。说广汽在三电、智能网联技术上领先,不知道是领先还是领了奖;毕竟我们只会在车站见到广汽的广告语:“创新引领,品质保证”,像极了老北京布鞋的招牌,都说自己步步如风,谁走坑里了才知道脚底是真厚还是“创新融合”。
广汽这次获提名奖,官方说法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权威认可。权威是个听起来自带BGM的词,跟“有资质”一样,没啥实际作用却能让人心里安稳。企业里收到奖状,老板们拍拍肩膀,说我们要引领新能源品牌破圈。这句“破圈”也是真好,破了这么多年,大多数人还在圈里坐着刷手机。你要是问一句咋个破圈,领导们多半会递给你一份策划案,上面写着“融合创新,智能驱动,品质为先”,然后请你晚上把PPT再优化三版,做成适合朋友圈转发的形态。
广汽昊铂率先应用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讲究全流程管控,弄得买车就像办户口本,谁都要逐个环节盖章背书,最后才能开出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工匠精神变成了每个人心里那根“我来一下”的绳——你以为是自己创造,其实大多数只是流程创新。毕竟流程多了,就像吃饭加了一个碗,饭还是那点饭,但看起来好像仪式感满满。
创新,说到底,大家都习惯喊口号。你喊创新,我喊创新,最后创新等于没创新。拿到提名奖,虽然不是一等奖,但“荣誉感”就像大妈捡到一根黄金项链,哪怕是假金,也得戴着上街,逢人就问“你看见没?”,气场必须到位。可是这块奖牌究竟能带来多少实质的进步?普通人肯定关心的是下回买广汽的车,轮子还能不能掉,电池能不能多撑半小时,智能驾驶能不能识别前方大爷的鸽子军团。把奖项落到现实,往往就剩下一句“我挺好的,别问了”。
价格和质量,永远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质量奖拿了,但价格还得大家来背。广汽的高端化思路,说是要引领中国新能源品牌向上突破。实际上突破的多数是白领们的钱包,毕竟技术创新顺带价格创新,从前买车只要看发动机,现在要看AI芯片,未来说不定得配量子脑袋。广汽想做品牌升级,也难怪,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在朋友圈里发照片的时候别人能点个“赞”。哪怕点赞只是为了捧场,不点赞纯粹怕被同事看作“不懂质量”。
我曾经见过一个开广汽昊铂的朋友,车子有啥毛病?有,但他说这是一种创新体验——比如有时车门锁了自己开,有时智能驾驶遇到老鸽子比人还慢。忍不住问:“你后悔吗?”他摇头:“不后悔,毕竟中国质量奖认可了这点。”这逻辑听着像是买了杯加糖奶茶,觉得太甜了还坚持“健康奶源,官方认证”。
中国质量奖设立到现在,也就那么几个岁首,但每届都有一堆故事。企业们争先恐后,各种申报材料,PPT能做成小电影,创新手法多到让人怀疑是不是要出一本教科书。最终评出的往往是那些把创新做成“融合”的企业,你分不清哪个部分是创新,哪个部分是管理,哪个部分纯属拉票。这种分不清,其实也是种“融合”,毕竟生活本身就很融合——你以为自己在创新,其实只是在审查里蹲久了,学会了怎么填表。
大企业都喜欢讲“引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在尾随。广汽战略支持、科技赋能,看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神秘组织,实际上就是做了些基础工作,让行业觉得中国的新能源可以往上爬一爬。也挺好,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哪怕是纸上的榜样。中国新能源品牌能不能突破,还得看市场的耐心和老百姓的钱包,评委再高也难顶经销商的算盘,创新再多也难敌消费者的“算了,买别家吧”。
但说到底,奖项也是体面的一部分。有了奖,企业安心,员工自豪,老板月末有理由请假上山采菊。你问质量到底怎么样,我只能说——奖有了,质量还得接着努力。有一天,或许广汽能拿到一等奖,到时官方视频里的大屏幕上会弹出来一句:“中国质量奖,我们终于不是提名了。”到那时候,没准大家还会怀念当年提名奖的那点神秘感——毕竟,金奖只能炫耀一次,提名奖可以一直调侃下去。
最后还是想说,不管广汽质量有多创新,到了用车的那一刻,你还是得自己决定钥匙插还是不插。奖项是杯水,质量是长河。万一哪天质量真突破了,我们也能骂一句:“这种创新,值得提名。”如果没突破——也没关系,我们已经习惯了“融合创新,奖项认可,实际体验见仁见智”。中国质量奖,提名一下,气场拉满,咱们下回口号见。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