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的小米汽车展厅里,张先生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倒计时——距离预约试驾还剩两小时。他苦笑着对同伴说:“我老婆生孩子都没这么紧张过。”就在他排队时,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蔚来全系直补5000元定金,现车一周交付。”这已是今天第三条类似信息。
三天前,小米YU7的上市点燃了整个汽车圈。3分钟狂揽20万订单,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连特斯拉Model Y保持的24小时18万订单纪录都被碾得粉碎。但狂欢背后,小米汽车APP上冰冷的交付时间让无数消费者倒吸凉气:标准版56周、Pro版51周、Max版36周。这意味着现在下订,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春节才能摸到方向盘。
疯狂的订单背后,是小米产能的残酷现实。北京亦庄工厂里,工人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加班潮。凌晨四点的车间灯火通明,生产线以76秒一台车的速度连轴转,每天勉强下线1000台新车。二期工厂虽然竣工在即,但生产线上的叉车司机李东坦言:“设备刚调试完,新招的工人还在培训。”更残酷的是,仅前18小时的24万锁单量,就已经透支了二期工厂到2027年初的全部产能。
嗅到血腥味的竞争对手们集体亮出了獠牙。上海蔚来门店里,销售小陈的手机响个不停:“只要出示小米锁单截图,5000元定金当场抵扣车价。”在成都,阿维塔的销售策略更狠——不仅报销定金,还赠送价值6000元的公牛充电桩。极氪销售甚至在网上直播教学:“我教你如何无损退订,任何车型都能享受福利!”这场由蔚来、阿维塔、极氪、智界组成的“狙击联盟”,正在全国掀起截胡大战。
黄牛们也在狂欢。闲鱼上“YU7订单转让”的帖子如病毒般蔓延,最高炒到2万元。有卖家得意地晒出五张订单截图:“都是开售秒抢的Max版,转手赚套房首付。”小米紧急出台限购令却为时已晚,这些手握优先提车权的订单,正在暗网形成灰色产业链。
雷军深夜在办公室踱步,墙上的产能曲线图刺得他眼睛发痛。他在微博承诺“全力以赴抓紧生产”,但现实是:一期工厂15万辆的年产能连SU7的订单都消化不完,更别说YU7的新增订单。刚拍下的三期工厂地块至少要2026年才能投产,远水救不了近火。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在内部会议上感慨:“昨天还为我们订单增长高兴,看完雷总的发布会,压力像山一样压下来。”
这场交付危机暴露了汽车行业的丛林法则。去年小米SU7上市时,就有车企试水“定金补偿”,如今已成行业标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小米用户群体年轻、预算充足,正是新能源车企的黄金客户。”更现实的是,当消费者面对56周等待与现车补贴的抉择时,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毕竟汽车不是手机,没人愿意为未知的等待赌上一年光阴。
小米的产能困局像面镜子,照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魔幻现实:一边是消费者热情冲破天花板,一边是车企被产能锁住咽喉。当年特斯拉冲出“产能地狱”靠的是上海超级工厂的闪电建成,如今小米三期工厂的挖掘机才刚刚进场。当雷军在发布会上喊出“陆地战车,御风而行”时,可能没料到最大的风浪竟在交付战场。
这场订单争夺战没有输家,除了苦苦等待的消费者。当行业从产品竞争升级到交付效率竞争,受伤的总是持币待购的人。看着展厅里流光溢彩的YU7展车,张先生摸了摸钱包里的5000元定金收据。他想起销售的话:“哥,好饭不怕晚。”但手机里不断弹出的优惠信息,像魔鬼的耳语般挥之不去。
如果明天就有人承诺三周提车还补贴5000元,你会背叛那辆还未谋面的YU7吗?
参考资料:华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财联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