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突然砍掉激光雷达!马斯克笑哭背后,2200TOPS算力撕开行业真相

小鹏汽车突然全系取消激光雷达的消息,让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个“笑哭”的表情。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跟风,而是自动驾驶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范式转移”——当2200TOPS算力(相当于每秒22亿亿次运算)足以让视觉系统“看懂”雨雾中的行人、逆光下的红绿灯,激光雷达还是自动驾驶的“必需品”吗?这场从“硬件堆料”到“算法为王”的隐秘战争,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技术逻辑,而消费者终将用方向盘投票,选出真正的“安全与体验最优解”。

小鹏突然砍掉激光雷达!马斯克笑哭背后,2200TOPS算力撕开行业真相-有驾

一、小鹏的“减法”:当2200TOPS算力能“替代”激光雷达

2021年,小鹏P5全球首搭激光雷达时,行业惊叹“中国车企敢为人先”;2024年,小鹏全系车型取消激光雷达,舆论又哗然“这是跟风马斯克还是技术倒退”。但翻开小鹏的技术账本,这步棋藏着清晰的逻辑:算力跃升让“硬件补位”变得不再必要

早期的自动驾驶就像“近视眼”,激光雷达是“老花镜”。2021年的小鹏P5,搭载的英伟达Xavier芯片算力仅30TOPS(国金证券定义为“小算力”,仅支持L2级功能),却要实现城区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只能靠两颗激光雷达“搭桥”——通过发射激光点云,弥补摄像头在黑夜、逆光下的识别短板。但到了2024年,小鹏G7搭载3颗图灵芯片,总算力飙升至2200TOPS(远超“大算力”标准的150TOPS),相当于给自动驾驶系统换了“超级大脑”。

小鹏突然砍掉激光雷达!马斯克笑哭背后,2200TOPS算力撕开行业真相-有驾

这个“超级大脑”的核心能力,是数据处理效率的质变。纯视觉方案每秒产生GB级图像数据(相当于同时处理10部4K电影),高算力不仅能并行处理车道保持、交通标识识别等20+任务,还能支撑算法从传统CNN模型升级到Transformer模型——后者就像“更聪明的图像翻译官”,能从像素中提取更复杂的特征(比如行人细微的肢体动作、路面的细微裂痕)。小鹏自动驾驶总监Candice Yuan提到的“激光雷达数据无法被新AI系统吸收”,本质是大语言模型主导的智驾系统,更依赖统一模态的视觉数据训练,混合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反而会增加算法复杂度。

更关键的是,小鹏用“算法补丁”补上了纯视觉的最后一块短板。其AI鹰眼方案搭载的Lofic技术,通过优化图像传感器的曝光策略和特征提取算法,将感知距离提升至500米(接近激光雷达水平),识别速度加快30%。这意味着在暴雨天气,摄像头能比人眼更快“看见”前方100米的故障车辆;在隧道出入口,不会因光线骤变“瞬间失明”。当算力和算法足以让视觉系统“耳聪目明”,激光雷达自然从“必需品”变成了“冗余项”。

小鹏突然砍掉激光雷达!马斯克笑哭背后,2200TOPS算力撕开行业真相-有驾

何小鹏的“2027年不是问题”预言,本质是技术迭代速度的自信。国金证券报告显示,2020-2024年,智驾芯片算力年均增长300%,按此速度,2027年主流车型算力或突破1万TOPS。当“超级大脑”足够聪明,视觉数据的丰富性(色彩、纹理、语义信息)反而比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更有价值——就像人类驾驶时,眼睛看到的不仅是“障碍物位置”,还有“行人是否在看手机”“车辆是否打转向灯”这些关键语义,而这正是纯视觉的天然优势。

二、激光雷达派的“加法”:安全冗余与成本红利的双重诱惑

当小鹏“减法”做得决绝,理想、蔚来、华为等车企却在“加法”上越走越远。2024年,20万元内新能源车搭载激光雷达已成常态:零跑C11增程版11.38万起售即标配激光雷达,深蓝S07、智界S7 Pro版等车型也将激光雷达下探至15万价位。他们的坚持,藏着两个硬核理由:安全冗余的刚需,以及成本下降的红利

小鹏突然砍掉激光雷达!马斯克笑哭背后,2200TOPS算力撕开行业真相-有驾

安全永远是车企的“生命线”。中国信通院《车载激光雷达技术报告》显示,在暴雨、强光、隧道等极端场景下,激光雷达能让自动驾驶系统的“误判率”下降40%,事故率降低20%-30%(理想汽车实测数据)。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的“三传感器融合”理论更直白:摄像头像“人眼”,但逆光时会“睁不开眼”;毫米波雷达像“耳朵”,不受光线影响但“看不清细节”;激光雷达像“触觉”,能精准测量距离(误差<10厘米)。三者融合,就像“盲人摸象”变成“立体感知”,冗余度越高,安全边界越宽。

这种安全优势正在被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某汽车平台调研显示,2024年购买20万以上新能源车的用户中,68%将“是否搭载激光雷达”列为重要考量因素——不是因为懂技术,而是“多一个传感器,心里更踏实”。这也解释了为何理想L9、蔚来ET9等高端车型,即便算力已达2000TOPS以上,仍坚持“双激光雷达+Orin-X芯片”的配置:在用户认知中,激光雷达仍是“高端智驾”的显性标签

成本下降则让“加法”变得更划算。十年前,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售价8万美元(相当于半辆特斯拉Model S);2024年,禾赛ETX(800线)、速腾聚创EM4(2160线)等车规级产品,价格已压至1000美元内(约7000元人民币)。华为甚至计划2025年将成本降至200美元(约1400元),相当于“多加一个高配音响的钱”。成本暴跌的背后,是技术路线的迭代:从早期机械旋转式(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转)到半固态(零件减少60%)再到固态(无机械部件),激光雷达正在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供应商的“内卷”更让车企有底气。禾赛的ETX激光雷达能识别500米外的车辆(相当于5个足球场距离),速腾聚创的2160线产品能看清100米外行人的表情,这些参数不仅提升安全,还成了车企的“营销卖点”。正如地平线首席生态官徐建预测:“激光雷达十年内成本降1000倍”,当未来一颗激光雷达比一个摄像头还便宜,“多装一个”自然成了性价比之选。

三、没有终局的博弈:技术路线之争,本质是“用户需求”的分野

马斯克的“笑哭”表情,看似调侃小鹏“跟风”,实则折射出行业的集体焦虑:纯视觉与激光雷达,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但跳出技术细节会发现,这场争论的本质,是车企对“用户需求”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极致体验=算法突破”,有人坚信“安全冗余=用户信任”,而市场最终会给出多元解。

小鹏突然砍掉激光雷达!马斯克笑哭背后,2200TOPS算力撕开行业真相-有驾

小鹏代表的“激进派”,瞄准的是技术敏感型用户。这类用户愿意为“更丝滑的变道”“更精准的泊车”买单,甚至能接受“初期系统偶有卡顿”(就像早期智能手机的bug),因为他们相信“算法会越用越聪明”。小鹏的赌注是:到2027年,当算力突破1万TOPS、算法迭代至L4级水平,纯视觉的识别精度将全面超越激光雷达,届时“有没有激光雷达”将像“手机有没有物理键盘”一样无关紧要。

激光雷达派代表的“稳健派”,服务的是安全敏感型用户。这类用户(尤其是家庭用户)把“不出事故”放在首位,宁愿多花1万元买“双保险”,也不愿冒险尝试“单一方案”。对他们而言,理想L9的“双激光雷达+空气悬架”、蔚来ET9的“神玑芯片+激光雷达”,不仅是配置表上的参数,更是“安全承诺”的具象化。

小鹏突然砍掉激光雷达!马斯克笑哭背后,2200TOPS算力撕开行业真相-有驾

未来5年,最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混合态”共存**:20万以下车型主打“高算力纯视觉”(控制成本),20万以上车型标配“激光雷达+中算力”(强调安全),而50万以上豪华车则搭载“多激光雷达+超算平台”(定义旗舰)。甚至可能出现“可选项”模式——就像选装音响、轮毂一样,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加装激光雷达,车企通过软件订阅服务实现“硬件盈利”。

这场博弈没有输家。无论是小鹏用算力“做减法”,还是华为、理想用激光雷达“做加法”,本质都是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边界——纯视觉逼出算法极限,激光雷达拉低安全门槛。当两种路线的技术成本不断下降、体验持续趋同,最终受益的将是消费者:2027年的自动驾驶,或许既不需要“信仰纯视觉”,也不用“依赖激光雷达”,而是像现在的ABS防抱死系统一样,成为所有车型的标配,安静地守护每一次出行。

小鹏突然砍掉激光雷达!马斯克笑哭背后,2200TOPS算力撕开行业真相-有驾

技术路线的分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如何更好服务用户”的必答题。马斯克的“笑哭”,或许藏着对“中国车企技术跃迁”的复杂情绪,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发生在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路线之争”,正在为全球行业提供一个重要样本:安全与体验,从来不是对立的选项,而是技术演进的一体两面。而最终,能同时驾驭算力与硬件、平衡成本与安全的车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的“方向盘话语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