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最新销量一出来,大家都在聊,比亚迪继续霸榜,这倒不意外。零跑和搭载鸿蒙智行系统的车也挤进了前十,这让我有点惊讶但又能理解。毕竟零跑这两年打价格战挺凶,鸿蒙智行的加持,让一部分懂技术的用户有了新选择。倒是特斯拉,这次跌了个大跟头,直接掉到第27名。环比腰斩三成左右,算是近一年最差了,微博上又开始了马斯克也有今天的调侃,这就很有趣了。
先说说为啥特斯拉跌这么快。上海工厂九月份大修,确实是硬伤,这点没啥好争的;其次是新款Model 3升级爬坡慢了点,消费者立马感知到。再往外看,国内电动车市场卷得飞起来,蔚来、小鹏、理想轮番打折,哪吒、零跑直接砍价,比亚迪也开始给金融补贴。简单说,消费者已经被培养成等等党,只要特斯拉没迅速跟上降价步伐,就自然被新势力截胡。这种变化,其实一点儿都不突兀。
说到零跑,这刚好让我想起上周在4S店碰到一位朋友,他说买零跑P7主要因为价格实在实惠,看中续航和配置,买得起,也敢用,看这态度跟以前特斯拉刚热的时候差别不小。事实也是,零跑的北方测试数据足够给力,不同于过去那些轻飘飘的口号。倒是特斯拉这个价格没变,反而让很多原本要买Model 3的人先打个转。
咱们再看看榜单里老面孔,比如朗逸、轩逸、雅阁还都在前二十,这说明啥?油车依然扛着主力地位。你别说,中国家庭的用车场景其实复杂得多。像我楼下那位大哥,一个工作日开秦PLUS上下班,周末全家挤着CR-V去露营,这种通勤靠电,周末烧油的混合用车模式,短时间内很难被纯电完全取代。你说这电动车替代油车,这得分使用场景的复杂度呀!技术和补贴都够硬了,用户惯不转,销量也跟着拖。
对了,我这几天翻翻之前的笔记,发现特斯拉全球供应链其实没那么简单。尤其Model 3大规模量产的核心零部件,很多零件的供货周期4到6周不等,这省了啥?省了调整供应链的缓冲时间,让他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难度大。比亚迪这点灵活度就高不少,毕竟自己能控制电池生产,供应链一体化做得更深入,尤其刀片电池上线后,很多技改和小规模生产迭代速度都快了不少。简单来说,特斯拉像跑步选手,突然要绕一个弯,腿短了,转不过弯。而比亚迪是那个打开地图直接找快捷路的。
不过我前面说特斯拉供应链不灵活,有点过头,毕竟他们还有上海研发和海外分散供应的优势,缓冲不少风险。只是这次大修冲击确实很明显。这事让我想到一个老生常谈的现象——大厂不一定最灵活,小厂反倒学会了叫板,这点新能源车市场表现得很明显。
要是说到动力总成的升级和软硬结合,这就是鸿蒙智行的杀手锏了。他们提出的整体车联网生态,不光是单纯的软件远程更新,更有硬件兼容与整车设计联合优化,用户体验上升快、出错率低。我没细想过,但猜测这可能是国产软件生态里能跑得比特斯拉还快的底气之一。你说奇怪不?软件硬件同时做,要求绝不是车企那点套路能达到的。而零跑正是这边的活跃选手。
讲个小细节,前几天去某朋友家,看到他用零跑的车载系统给家里智能设备统一操控,那顺溜程度,和我之前用过的某些进口系统差远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未来车市的差距很大概率就在这种无感升级的细节里,而不是硬拼续航或者极速加速。
特斯拉到现在依然是顶尖品牌,但这种被新势力挤压后,更像是场耐力赛,而不是单纯冲刺。年底嘛,看FSD(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什么时候能支持本地化,以及Cybertruck究竟何时入华,才是他们翻身的机会。硬币的另一面,如果比亚迪继续发力刀片电池且带来全新的产品迭代,鸿蒙智行的软件生态也跟上节奏,那明年电动车市场可能真的会出现硬件和软件双线开花正面对决的局面。
说起排位,我粗略算了下,0-50万市场里,软件升级带来的成本大概占到整车成本的10-15%(估算,样本少),这部分占比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每一分钱砸进去,都可能换来用户对体验的感知差距——这是纯硬件拼续航和动力不能完全替代的。
换个角度来说,你觉得:真的有可能电动车未来会演变成手机市场那样,不停迭代系统与硬件的双升级赛道吗?或者,仅靠硬件又能撑多久?(这段先按下不表)
毕竟,销量和产品都变了,车企间的博弈也更复杂,不再是单纯靠降价吸引,而是要靠有血有肉的全链条竞争。你见过那个一线销售说的话吗?现在买电动车,光看价格不够,服务和系统体验才是关键。很扎心。
想到这,我就烦,有时候写到这儿,还真觉得被某些路人黑背书车企的标签弄烦了。说真的,我独立讲事实,也好奇,这波电动车新一轮格局调整里,你们怎么看?特斯拉还会逆转吗?还是新的双赛时代彻底来了?留个悬念,咱们聊聊。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