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今年聚焦四款新车,主攻高端市场策略大变
年初刚过,群里就有车友在问,比亚迪今年到底还要不要继续“铺货”了?前几年不是动不动新车扎堆上市吗?可这回听说只盯着仰望U8L、仰望U7、海狮06和钛7四个车型搞。连原本说好的宋L GT和腾势N8L都推迟到明年了。有人调侃,说比亚迪是不是生产线卡壳了,其实真不是。
我那天路过4S店,还碰见老杨(维修工头),他一边修汉L,一边嘀咕:“现在厂子里节奏变了,以前忙得脚打后脑勺,现在反倒是‘挑肥拣瘦’。”这话没毛病——去年比亚迪全年卖了400多万辆,今年目标直接定到550万,可偏偏没走“机海战术”,反而收缩阵线,把重心全压在那几台身上。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合情理。像宋家族、秦家族这些爆款,早就在20万以内的家用市场站稳脚跟。邻居小吴买的就是秦PLUS,每次拉活儿油耗低得让人眼红。但到了高端和个性化的小众领域,比亚迪再怎么堆配置,也总觉得差点意思。这事销售小李也私下吐槽过:“高端客户还是认品牌,不是你技术牛就能随便抢饭碗。”
数据摆那儿:汉L 6月才卖出4148辆,小米SU7轻松两万+;唐L六月6456辆,理想同级直接翻倍。这些新出的车型黑科技不少,比如师傅口中的超级e平台,据说充电速度能赶上加油,但终究还是没有成为细分市场销冠。有一次售后师傅顺嘴提起,说有位唐新能源车主来换轮胎时抱怨,“买的时候以为自己能当老大哥呢,到头来还得看别人脸色。”
更尴尬的是,有些冷门配置用户根本用不上。我一个朋友试驾腾势N9的时候发现那个所谓的易三方黑科技,大部分时间开起来跟普通SUV区别不大。“感觉宣传太猛,用起来平平无奇。”他说完又笑,“不过安全性能确实提升不少,就是操控感受嘛……只能说仁者见仁吧。”
还有件趣事。今年5月,我去西安出差,在当地新能源圈混迹了一圈。有老司机告诉我,比亚迪那些闪充桩,看着挺唬人,但真正体验下来,有时候找不到空位,还会遇到桩坏掉或者功率不足的问题。“兆瓦级别谁用谁知道,实际情况还真不像网上吹那么神,”他说,“你要是真跑长途,不如提前规划好路线,否则半路急眼可没人帮你推车。”
至于为什么非得盯死这四款战略车型?有懂行的人分析给我听:仰望U8L对标豪华SUV,那价格摆哪儿(130万预售价),纯粹玩身份象征;U7则是冲击传统豪华轿车地盘,第一个吃螃蟹的不一定最好吃,但肯定最显眼;海狮06瞄准15万元级别新能源SUV,这块蛋糕比亚迪以前啃惯了,不过知名度一直被宋系列压着,需要重新刷存在感;钛7据传30万左右定位家庭纯电SUV,目前竞品稀少,是趁机插队的好机会。
顺带一提,上个月微信群里有人晒自测数据,说自家的汉LEv搭载超级e平台之后,从西安开回宝鸡,全程高速快充,两次进站总共花不到40分钟。不过另一位群友立马补刀:“快归快,要排队照样干等!”现实中体验参差不齐,这也是厂家急着扩建兆瓦闪充站的重要原因。据业内消息,现在全国只有500多座这种超快桩,而蔚来、理想那些都已经喊出了3000座以上的目标,比拼基建才是真正硬碰硬。
其实类似“少而精”的打法,在汽车圈并不少见,只不过以往大家习惯靠产品数量砸市场。而现在卷技术卷服务卷生态,光靠型号多远远不够。去年年底,我表弟准备入手一台国产纯电,他爸坚持选熟悉的大品牌——最后还是落地价打动人心,高配顶配功能他基本不用,每天上下班就开自动驻车加个无线CarPlay,用其他花哨功能次数屈指可数。他常挂嘴边一句话:“该省省,该花花,多余东西看热闹罢咧!”
聊回正题,其实像超级e平台这样的新东西,如果没有足够密集可靠的基础设施撑腰,再牛的数据也只是纸面优势。一旦真遇上节假日高速堵点,你会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隔着一条护城河。所以厂商延后部分新品,把资源投向基建,也是不得已之举。不然哪怕造出来再好的产品,也未必能赢下口碑这一仗。
最近一次去保养时,又听维修师傅唠叨起市面上的种种变化。他摇头晃脑地念叨一句:“每年都整新活路,可买单的人啊,就那么几拨。”至于未来这些战略车型是否真的成爆款,只能等时间慢慢给答案吧——毕竟风水轮流转,高端之路从没人走得容易。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自然分布于正文或末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