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先甭管什么F1、WRC拉力赛了,这周我心目中的“车神”宝座,必须留给云南的阿华。
当他在乡间土路上,骑着一只鸵鸟轻松“超车”旁边的小电驴时,那画面简直比任何电影都燃。
你甚至能脑补出解说员嘶吼的声音:“我的天,他进去了!一个匪夷所си的内线超车!他甚至没打转向灯!”
这哥们儿,阿华,三十二岁。
履历很简单,在鸵鸟养殖场里混了十年。
这十年,没干别的,就琢磨怎么跟这些三百多斤、脾气不咋地的“大鸟”搞好关系。
咱们学车,死记硬背“方向盘打死回半圈”,人家练的是心法。
一声长哨是刹车,一个手势是油门,这叫人“鸟”合一,属于玄学范畴的驾驶技术了。
聊聊他这台“坐骑”的性能吧,毕竟咱们是专业的。
官方数据,鸵鸟,地表最强两足生物,冲刺时速70公里。
阿华口中的“80迈”,就算带点云南老乡的水分,也足够让交警掏出测速仪后,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最绝的是续航,驮着个成年人还能跑一两个钟头。
这什么概念?
纯生物动力,燃料是草料和虫子,排放物还能当肥料。
特斯拉看了都得递根烟,说一句:“哥,卷不过,真卷不过。”
这事儿一上网,评论区直接炸成了欢乐的海洋。
有人问:“这车百公里几个蛋?”
也有人操心:“这算酒驾还是禽驾?”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奇观,一件发生在乡野的趣闻,瞬间就能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
当然,狂欢归狂欢,总有几个“懂哥”要出来普法。
没错,把鸵鸟当交通工具骑上大路,肯定是违章的,这点连阿华自己都认。
他说拍摄时“非常安全”,这话听着就像学渣考前说自己“全都复习了”一样,听听就好。
可这事儿最有嚼头的地方就在这儿——它在规则的边缘疯狂试探,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逗弄着我们早已麻木的神经。
这让我想起黄磊他们家,每次出门,孩子穿得比邻居家小孩还朴素,立马就有人拿着放大镜分析:“这是真节俭,还是在演‘我们一家很普通’的剧本?”
你看,大众对“真实”这件事,标准是相当灵活的。
一个草根小伙骑鸵鸟,大家觉得“野性、自由、酷毙了”;换个明星试试?
估计评论区早就被“作秀”“不安全”“带坏小孩”给淹了。
咱们骨子里,似乎总觉得富贵人家的“接地气”是装的,而只有泥土里长出来的,才是原生态的真。
说到底,这“云南男子骑鸵鸟”之所以能刷爆全网,不是因为鸵鸟跑多快,也不是因为阿华技术多好。
而是因为我们这些被困在格子间里的人,太需要一个这样的“嘴替”了。
我们每天面对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在拥挤的地铁里被挤成相片,生活好像早就没了惊喜。
阿华和他的鸵鸟,就像一个突然蹦出来的BUG,提醒我们,原来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打开方式。
它不用充电,不用摇号,不用担心堵车。
它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坐着有点颠,而且没法装ETC。
所以,这事儿最后也没什么好总结的。
你总不能指望明天上班,发现CBD楼下停的不是保时捷和奔驰,而是一排排等着主人的鸵鸟吧?
那画面太美,物业第一个疯。
阿华还是那个阿华,鸵鸟也还是那只鸵鸟,他们火了,然后生活会继续。
但对我们这些看客来说,心里好像多了点什么。
下次再被堵在路上,烦得想砸方向盘的时候,或许可以琢磨一下:此刻,在云南的某条小路上,是不是有个哥们儿,正吹着口哨,体验着最原始、也最奢侈的“风驰电掣”?
这算不算,另一种人生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