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一个自带BGM的城市,当大家还在掰着指头算KPI的时候,人家GDP一脚油门踩过4万亿,增速稳得像老狗,再次证明了什么叫中国经济的马杀鸡,哦不,压舱石。
在这片水泥森林里,汽车产业就是那根最粗的顶梁柱,拉消费,稳就业,搞升级,样样都得顶上。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汽集团甩出了一份三季度财报,数字骚得能闪瞎眼。
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644.9%,直接干到20.8个小目标。
营业总收入1694亿,也涨了16.2%。
这哪是财报,这简直是给整个行业灌了一瓶野格,上头,非常上头。
大家都在嘀咕,这浓眉大眼的老大哥,不是一直在被新势力按在地上摩擦吗?
怎么突然就一个鲤鱼打挺,还顺便秀了八块腹肌?
这背后,是一场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的,堪称“刮骨疗毒”的内部大手术。
逻辑很简单,当市场从“我有你没有”的傻白甜模式,切换到“你有的我必须比你更懂”的地狱内卷模式,不变,就等于等死。
上汽这波操作,就是传统巨头转身的一个经典缩影:别跟我扯什么情怀,搞钱,才是最硬的道理。
一说到上汽,很多人脑子里还是合资车的影子。
但这都什么年代了,老黄历早就该翻篇了。
上汽的复苏密码,藏在所谓的“新三驾马车”里: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
这仨哥们现在是绝对主力,跑得比博尔特还快。
你看数据,就很魔幻。
上汽月销量已经“十连涨”,10月份卖了45.4万辆车,前10个月累计批售364.7万辆,零售383.4万辆,依然是国内的头牌。
拆开看更有意思,自主品牌卖了235万辆,占了总销量的六成还多,增速28.3%,彻底摆脱了“合资依赖症”。
新能源车卖了129万辆,增速42.5%,纯电、混动、氢能多条腿走路,主打一个你想要的我都有。
海外市场更猛,作为在欧洲卖得最好的中国牌子,MG今年在欧洲交了25万辆车,同比增长超20%。
销量起飞,利润自然就来了。
那个炸裂的644.9%的净利润增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一方面是成本控制,把能省的钢镚儿都抠了出来。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卖得动了。
新能源、智能网联这些以前听着像PPT里的词,现在都变成了真金白银。
毛利上去了,规模效应出来了,利润能不涨吗?
更骚的是现金流,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19.4亿,暴涨70.9%。
这玩意儿比利润还实在,是企业的“造血”能力。
有钱,才能继续投研发,继续浪,形成正向循环。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那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组织架构、业务板块、价值链、渠道模式,全都动了刀子。
目的就一个:打通任督二脉,让整个庞大的组织能像一个创业公司一样,听到用户的屁,都能迅速分析出他昨晚吃了啥。
改革的红利,最终体现在技术和产品上。
以前车企搞技术,总有种工程师的自嗨,我搞了个牛X的技术,你们快来夸我。
但用户一脸懵逼:这玩意儿跟我有啥关系?
能让我上班不迟到还是能让丈母娘少唠叨?
上汽这波技术井喷,聪明就聪明在,它换了个姿势。
不再是“我懂车,你听我的”,而是“我懂车,但我更想懂你”。
这个理念听着有点像渣男语录,但用在产品上,就是降维打击。
所有的技术创新,都从一个问题开始:用户到底在为什么样的场景和情绪买单?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由“智慧脑”、“健壮身”、“强劲心”构成的技术体系。
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让车子更聪明、更安全、更能跑。
“智慧脑”解决的是“聪不聪明”的问题。
L4级智驾牌照到手,大模型上车,让自动驾驶从“偶尔能用”变成“有点依赖”。
还跟OPPO、豆包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跨界合作,把智能座舱搞成了你的移动生活空间,你刚上车,它就知道你想听周杰伦还是郭德纲。
“健壮身”解决的是“安不安全”的问题。
首创什么“主/被动一体”安全系统,第二代数字底盘,还有那个号称“零自燃”的“魔方”电池。
这些技术名词你可能记不住,但它们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让你开得爽,也让你家里人放心。
“强劲心”解决的是“爽不爽”的问题。
DMH发动机热效率干到46.3%,行业顶流。
“恒星超级增程”号称纯电续航450公里,专治各种里程焦虑。
固态电池、超级快充这些还在PPT里的未来科技,上汽已经开始往量产车上装了。
这种技术爆发不是凭空来的,是拿钱烧出来的。
过去10年,上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砸了超过1500亿,手里攥着近26000项有效专利。
这就是所谓的“钞能力”和“技术底座”。
当别人还在为某个零件发愁时,上汽已经能自己攒出一整套全家桶了。
从制造商到科技公司,这个转型,靠的就是这种不计成本的“坐冷板凳”。
技术再牛,落不到产品上也是白搭。
上汽今年的产品就像下饺子一样,一锅接一锅。
全新MG4、智己LS6、荣威M7 DMH,还有合资的奥迪E5 Sportback、别克至境L7,个个都带着鲜明的“技术标签”,主打一个精准打击。
上汽想明白了,在现在这个市场,想做“万金油”就是找死。
必须“一款车一个强标签”,用一个最突出的优点,死死抓住一小撮人。
比如全新MG4,用“半固态电池”和CTB技术,直接告诉你:别怕,我既能跑又安全。
还跟OPPO搞了个手车互联,让十万块的车也能享受到丝滑的智能体验,专门收割那些追求性价比的科技宅。
智己LS6就更狠了,超长续航、极速补能、灵蜥数字底盘,再加上能帮你点外卖、交停车费的AI助手。
这车的目标用户画像清晰得一塌糊涂:对性能和智能有变态级追求的极客。
所以它能27分钟锁单破万,因为懂它的人,一秒钟都不想等。
荣威M7 DMH,专为家庭用户打造,超级混动系统带来的超长续航和超大空间,直击奶爸们的痛点:别跟我扯什么零百加速,我就想安安稳稳、省油省心地带着一家老小去郊游。
就连合资品牌也开始被“带坏”了。
奥迪E5 Sportback,把德系的操控质感和上汽的智能座舱大模型揉在一起,搞出了个“德系智能新标杆”。
从年轻潮玩到家庭实用,从科技先锋到豪华体验,上汽用不同的技术组合,攒出了一桌满汉全席,总有一道菜合你胃口。
产品爆了,订单来了,用户用真金白银投了票,这种正向反馈又会刺激研发部门,让他们更有动力去搞那些天马行空的新技术。
你看,上汽这盘棋,从深化改革的“布局”,到技术井喷的“做活”,再到产品爆款的“收官”,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而贯穿始终的那个唯一的“棋眼”,就是两个字:用户。
当一个庞大的传统巨头,真正开始放下身段,像个产品经理一样去琢磨用户的心思,那它爆发出的能量是恐怖的。
上汽的故事,就是给所有还在转型阵痛中挣扎的传统企业提了个醒:别再假装努力了,去搞懂你的用户,否则,下一个被淘汰的就是你。
这很残酷,但这就是人间真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