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吃完午饭,我就被朋友圈里的一条消息给震住了 —— 特斯拉又双叒叕降价了! 这次是在加拿大市场,Model Y 长续航版直接砍了 2 万加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 10 万块。
讲真的,我都不知道这是马斯克今年第几次挥刀了。 原本因为关税涨到 84990 加元的 Model Y 长续航版,现在突然就变成了 64990 加元。
这比 4 月份关税涨价前的价格还便宜了 5000 加元! 你知道吗? 那个 4 月份提车的加拿大车主杰克,他提车花了 84990 加元,就在降价消息公布前的几天。
他整个人都懵了,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我 4 月份刚提车,花了 84990 加元,现在直接降到 64990 加元? 我这相当于一夜之间亏了 2 万加元(合人民币 10 万多)!” 这种感觉,在中国市场其实更普遍
从 2023 年 11 月开始,Model 3 在中国已经多次降价,新车价前后差了近 3.4 万元。 很多早期车主发现,开一年的特斯拉,二手车能亏掉将近 30%。
我一个认识的特斯拉车主就半开玩笑地说过:“开一年亏三成,这买的不是车,是理财产品啊,还是亏钱的那种。” 为什么马斯克这次这么着急? 原因很简单:车卖不动了。
你看看产业在线统计的 2024 年上半年数据就明白了。 特斯拉全球交付了约 88.1 万辆车,和去年同一时期相比,下降约 5.6%(注:2025 年数据尚未公布,此处修正为 2024 年实际数据趋势)。
这一数据反映出其增长乏力的态势。 在中国这个超级重要的市场,2024 年 1 月份销量为 63238 辆,比 2023 年 1 月下降约 11.5%,比 2023 年 12 月下滑 32.6%(注:2025 年 1 月数据需以官方后续公布为准)。
我之前采访过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一位朋友。 他告诉我,现在厂里的气氛挺紧张的。 大家都感觉到压力了,以前那种 “电动车之王” 的从容感没了。
比亚迪、小米这些中国品牌冲得太猛了。 特别是小米 SU7 上市时,据公开信息,首销订单表现亮眼,市场关注度极高。
那场面,确实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活力,真的让人震撼。 这次在加拿大的降价,马斯克其实玩了个技术活儿。
他们不再从美国工厂往加拿大运 Model Y 了,改为从德国柏林工厂发货! 这个操作很关键,它直接绕开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那 25% 的额外汽车关税。
就是这 25% 的关税,让 4 月份加拿大市场上美国产 Model Y 的价格从不到 6 万加元一下子飙到了 84990 加元。 销量短期内受到明显影响。
现在改成从德国进口,既能避开这笔高昂关税,又能把车价实实在在降下来。 这不是简单促销,而是供应链的巧妙调整。
结果立竿见影。 官网宣布降价后 48 小时内,访问量猛地增加了 320%,下订的人比之前一下子暴涨了 187%。
大家都想抓住这个便宜的机会。 不过,现在订车得等到 9 月甚至 10 月才能提货,比以前从美国运慢了不少。
问题是,马斯克靠这种 “降价换销量” 的打法,还能玩多久? 很多人已经开始怀疑了。 频繁降价,品牌形象会受伤。
以前买特斯拉多多少少有点身份感,现在很多人心里都打鼓,就怕 “今天买完,明天就降价”,干脆选择等等看再说。
竞争对手也没闲着。 比亚迪、小米、蔚来这些中国品牌,价格越来越能打,智能驾驶、续航能力、充电速度这些核心方面也一点不比特斯拉差。
关键人家还更专注。 马斯克现在分心搞 SpaceX 火箭、搞社交媒体 X,精力分散很多。 而中国的这些对手们,可是 100% 集中火力猛攻汽车市场。
拿比亚迪来说,2024 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约 30%(注:2025 年一季度数据尚未公布,此处修正为 2024 年实际增速)。 小米 SU7 精准打击 20 万到 30 万人民币价格带,与特斯拉部分车型形成竞争。
即便在中国这个它最大的生产基地,特斯拉上海工厂 2023 年生产了约 75 万辆 Model Y 和 Model 3,占全球产量的 52% 左右(注:2024 年数据需以官方公布为准)。 增长势头被不断分食。
再看产品本身。 现在特斯拉主要靠 Model 3 和 Model Y 支撑销量,这两款车占总销量的比例较高。
原本计划的入门级车型(预计售价约 2.5 万美元)仍在推进中,尚未明确上市时间。 高端车 Cybertruck 销量稳步增长,但仍需时间验证市场潜力。
频繁降价还带来一个问题:用户开始变得敏感,越来越多人选择 “再等等”。 这就导致新车不好卖,二手车贬值也快。
比如 Model 3,在中国一年保值率约为 70%-75%。 很多潜在买家都在琢磨:年底是不是还能更便宜?
特斯拉现在的状况,光靠降价这一招,看起来有点悬了。 它需要更硬核的新技术,也需要更爆款的新车型。
上海工厂的制造成本确实具有优势,据公开信息,其 Model Y 生产效率处于行业前列,成本较部分海外工厂低约 20%。 柏林工厂也在提升产能,为欧洲及周边市场供应车辆。
技术层面也在持续迭代。 德国交付的新版 Model Y,续航和加速性能有小幅提升,这与电池技术改进(如 4680 电池应用)有关,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得到优化。 但这些改进,仍需面对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
这次加拿大的降价风暴,虽然是当地的事儿,但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信号很强。 它再次证明了特斯拉面临着一定的销售压力,它在全球不同市场调整策略的速度越来越快。
他们的供应链调整也可能影响中国市场的定价策略。 如果你铁了心想买特斯拉,可能还值得再等等,说不定后面还有更惊喜的价格。
但如果你不是非特斯拉不买,那现在选择真的很多。 比亚迪的汉系列、小米的 SU7,性能、价格、智能化各方面都非常有竞争力。 市场的风向,正在悄然改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