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买车,聊得最多的是什么?
可能十个人里有八个都会先问,屏幕大不大,有没有冰箱彩电大沙发,语音助手聪不聪明。
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进步,让我们的车子越来越像一个舒适又智能的移动空间。
但是,有时候夜深人静,咱们会不会也琢磨一下,车子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那份握着方向盘,感觉车子就像自己手脚一样听话,过弯、加速、刹车都心里有底的踏实感,在现在这个电动车时代,是不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或者说,已经被那些花哨的功能给淹没了?
就在大家普遍认为电动车就是拼加速、拼智能的时候,有这么一款车,好像非要站出来较这个真,它就是北京现代的EO,也叫ELEXIO。
它似乎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别忘了,车,首先得好开。
咱们得先聊一个很多开过电动车的朋友都有过的体验,那就是电动车开起来有点“精神分裂”。
一脚电门下去,动力来得又快又猛,在红绿灯起步或者直路上超车,那感觉确实痛快,像是被人从后面猛推了一把。
可一旦遇到下雨天路面湿滑,或者想在山路上稍微开快一点,这股“蛮力”就容易变成麻烦。
因为动力来得太直接,车轮很容易一下子就突破抓地力的极限,开始打滑,车身也会跟着变得不稳定,让人心里头发慌。
这就是很多人觉得电动车“直道是龙,弯道是虫”的根本原因。
很多车企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电脑程序去限制这股力量,但有时候感觉就像给一个力气特别大的人穿了件小一号的衣服,动作还是有点别扭。
那北京现代EO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它没有走捷径,而是拿出了看家本领,这套本领可不是在实验室里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WRC世界拉力锦标赛那种真刀真枪的赛场上一点点磨出来的。
WRC比赛跑的都不是我们常见的光滑柏油路,而是充满了砂石、泥泞、冰雪的野外路段。
在那种地方,光有大马力是没用的,一脚油门下去车可能就直接横着出去了。
真正的本事,是怎么把发动机的强大动力,既快又稳地传递到地面上,让车轮牢牢抓住路。
现代车队在WRC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就是这套控制车辆动态的真功夫。
这套功夫用在EO身上,就变成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车身稳定系统。
文章里提到一个数据,说它能以“每秒100次”的频率来监测车轮有没有打滑。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我们自己走在结了薄冰的路面上,为了不摔倒,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会不停地、下意识地调整我们走路的姿势和重心。
而EO这套系统,就相当于一个反应速度比我们快无数倍的“超级小脑”,它在一秒钟里就能做一百次这样的判断和微调。
当它发现某个轮子有那么一丁点要打滑的苗头时,甚至在我们驾驶员自己还没感觉到任何不对劲的时候,它的刹车系统就已经悄悄地介入了。
它会给那个快要打滑的轮子施加一个极其轻微的制动力,就像是轻轻点了一下刹车,瞬间就把那股不安分的动力给按住了。
所以,它才能在东北黑河的冰天雪地里稳稳当当起步,也才能在测试场的湿滑路面上,不管是加速还是刹车,都表现得特别听话,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电动车操控的传统印象。
它不是等车子失控了再去救,而是在失控发生之前就把它给避免了。
解决了“打滑”的问题,下一个难题又来了:操控好的车,是不是坐起来都特别颠?
这几乎是所有主打运动性能的车的“通病”。
为了让车在拐弯的时候不至于晃得太厉害,悬挂系统通常都要调得比较硬,这样一来,路面上一有点小坑小洼,车里的人就得跟着颠簸,舒适性大打折扣。
北京现代EO似乎不想做这种“二选一”的妥协,它追求的是一种叫做“智序平衡”的状态。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但拆开来看,其实就是两方面的硬核技术在支撑。
一方面,是悬挂本身的用料和调校。
它用了现在很主流的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挂结构,这不稀奇,稀奇的是细节。
它用上了“高阻尼减震阀”,这东西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更高级的弹簧,它在被压缩和回弹的时候,能更有效地把路面的冲击力给“吃”掉,而不是硬邦邦地顶回来。
还有个叫“液压衬套”的东西,就像是在悬挂的各个连接关节里,都塞进去了一个个小小的“水床”,能把那些特别细碎的、让人烦躁的震动给过滤掉,这样传到车厢里的感觉就柔和多了。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是它这个E-GMP纯电平台的先天优势。
这个平台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电动车量身定做的。
它把沉重的电池组平平整整地铺在车底盘上,这就让整台车的重心变得特别低。
这就好比一个不倒翁,天生就比一个细高个儿的杯子要稳当得多。
更厉害的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它让车子前后两部分的重量几乎达到了一半对一半的完美比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50:50轴荷分配。
这样一来,车子在转弯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头重脚轻或者屁股太沉,整个车身的姿态非常稳定和中性。
所以,无论是在模拟搓板路的“比利时路”上飞驰,还是在极限躲避障碍物的“麋鹿测试”中,甚至是在模拟12级大风从侧面吹过来的时候,车身都表现得异常沉稳,方向盘传回来的感觉清晰又直接,让你感觉车子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中。
当然,所有这些出色的操控表现,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基础,那就是一个足够结实的车身骨架。
这就好比盖大楼,地基要是不牢靠,楼盖得再漂亮也是白搭。
如果一台车的车身不够“硬”,在快速过弯或者急刹车的时候,整个车架都会发生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轻微扭曲,这就会让悬挂系统的工作大打折扣,再好的悬挂也发挥不出全部实力。
北京现代EO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整车有77.5%的比例都用了高强度钢材,像保护我们生命安全的A柱和B柱,更是用了5层复合结构,里面还嵌着强度高达1500兆帕的热成型钢。
1500兆帕是个什么强度呢?
打个比方,大概相当于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承受住一辆半普通小轿车的重量。
这种“钢筋铁骨”,再加上底盘上纵横交错的笼式框架结构,让整个车身的抗扭刚度提升了35%。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坚如磐石的“舞台”,悬挂系统才能尽情施展拳脚,工程师的精心调校才能百分之百地传递到车轮上。
也正是因为车身够硬,它在连续十次从时速一百公里紧急刹停的严苛测试中,刹车距离还能稳定在36米左右,一点都没有出现很多电动车上常见的刹车热衰退现象,给人极大的安全信心。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自主品牌的飞速发展,让所有合资品牌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北京现代EO没有选择在屏幕尺寸和冰箱大小这些方面去和别人硬拼,而是回归到了造车最根本的地方,用一种近乎“固执”的工程师精神,去重新打磨电动时代的驾驶本质。
它让我们明白,方向盘传递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和代码,而应该是工程师对底盘的深刻理解,是对驾驶乐趣和安全的尊重。
真正的驾驶自由,从来不是在配置表上的参数狂欢,而是在每一次精准的过弯、每一次毫秒级的响应中,深深地扎根在驾驶者的心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