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在讨论。
事情的主角是法拉第未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FF,这家由贾跃亭创办的电动汽车公司。
他们最近发布了一款全新的MPV车型,叫做Super One,结果这车一亮相,眼尖的网友们立刻就发现,它长得跟我们国家长城汽车旗下的一款叫“高山”的MPV实在是太像了。
一时间,网上说什么的都有,最普遍的声音就是质疑FF是不是“抄袭”了长城,或者干脆就是拿长城的车改了个标、换了个前脸就拿出来发布了。
面对这么大的争议,法拉第未来方面也坐不住了。
没过多久,公司的全球总裁王佳伟就站出来做了个正式的回应。
他的态度很坚决,直接否认了“抄袭”这种说法。
他说,大家误会了,这台Super One并不是抄袭或者改装来的,而是法拉第未来和中国的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开发”出来的产品。
那么,这个“合作开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按照王佳伟的解释,这是一种强强联合、各取所长的模式。
他详细说明了法拉第未来在这项合作里主要负责的工作。
他说,FF虽然在量产方面一直磕磕绊绊,但过去这么多年,公司在技术、经验和资源上还是有积累的。
在这次合作中,FF主要贡献了两大核心能力。
第一,是确保这台车能够通过美国极其严格的法规认证。
我们知道,想把一辆车卖到美国市场并不容易,他们的安全标准,尤其是碰撞测试,是出了名的严苛。
FF利用其在美国本土的团队和经验,负责让这款车在设计和制造上符合所有美国标准,拿到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第二,是开发一套符合美国用户使用习惯的智能操作系统。
中美两国消费者的开车习惯、对车载软件的需求很不一样,不能简单地把一套中文系统搬过去。
FF的工作就是对车辆的整个智能座舱进行本地化的深度开发,让它开起来、用起来都像一台地道的“美国车”。
所以,从FF的这番解释来看,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是:这台车的基础,也就是车身、底盘这些硬件平台,很可能确实来自于中国的合作伙伴,也就是大家猜测的长城汽车。
这个平台代表了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先进的制造水平和成熟的供应链。
而法拉第未来呢,则是在这个优秀的基础上,为其注入了进入美国市场所必需的“软件”和“资质”。
王佳伟把这个过程形容为“互相成就、互相赋能”,双方各司其职,共同的目标是把中国优秀的汽车产品成功地引入到美国市场。
这个解释听起来似乎也合情合理,但为什么大家一开始的反应会那么激烈呢?
这就要从事发当时说起了。
7月18日,贾跃亭亲自站台发布了这款Super One。
这台车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它的前脸设计,取消了传统的进气格栅,换成了一整块巨大的LED显示屏,科技感确实很强。
但是,除了这个独特的前脸,车身的整体轮廓、侧面的线条、车窗的设计,都和长城魏牌的“高山”MPV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对于看惯了各种车型的消费者来说,这种程度的相似,很难不让人产生“换壳”的联想。
而且,还有一件火上浇油的事。
有网友在法拉第未来的官方网站上,发现了一个关键性的“证据”——在一些页面的文字描述里,竟然短暂地出现过“高山9”这样的字眼。
虽然这个描述很快就被删掉了,但截图已经在网上传开了。
这就像一个正在辩解的人,口袋里却掉出了对方的名片一样,让外界的猜测几乎达到了顶峰。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实锤”了,FF就是在用长城的车。
现在,我们把双方的说法和网上的证据放在一起看,事情的轮廓就比较清晰了。
这很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抄袭”或者“不抄袭”的问题,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商业合作模式。
我们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为一种新时代的“借船出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都是在学习和追赶,我们引进国外的技术、与外资品牌合资,努力提升自己。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经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世界的领跑者之一。
我们的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智能座舱系统,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拉第未来与中国企业的这种合作,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
这说明,我们自己造的“船”(也就是汽车平台),已经足够优秀、足够先进,以至于一家在美国上市、一直以“未来科技”为标签的公司,都需要借助我们的“船”才能实现其在美国市场的航行。
这不再是我们单方面地引进技术,而是我们的产业实力已经强大到可以对外输出、对外“赋能”了。
对于长城汽车来说(如果合作伙伴确实是它的话),自己单独去闯荡北美市场,会面临品牌认知度低、销售渠道建设成本高、法律法规壁垒多等一系列难题,风险很大。
而对于法拉第未来来说,它虽然有美国市场的“壳资源”和品牌故事,但多年来一直被“量产难”和资金问题困扰。
这样一来,双方一拍即合,一个出成熟可靠的硬件平台,一个出进入美国市场的软件和解决方案,共同打造一款产品,然后分享市场利益。
从商业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非常聪明和务实的选择。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公众会抱有怀疑的态度。
毕竟,贾跃亭和法拉第未来的过往经历,让很多人对他们失去了信任。
“为梦想窒息”的故事讲了太久,承诺的量产也一再推迟,所以当他们拿出一款和国产车如此相像的产品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质疑,这是人之常情。
但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更宏观的产业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它可能预示着中国汽车企业走向全球的一种新模式:不再仅仅是自己单打独独斗,而是通过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将我们强大的制造业优势,真正转化为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这次的“撞脸”风波,表面上看是一场关于设计的争议,但深层次里,它反映的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