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的网约车究竟有利于哪一方?靠低价抢夺的市场能走多久?

不少网约车司机接单时每每看到那一公里一块钱的价格,不禁会疑惑,网约车定价这么低是要和公交地铁、共享单车抢市场吗?低价的网约车究竟有利于哪方?

低价的网约车究竟有利于哪一方?靠低价抢夺的市场能走多久?-有驾

一、对乘客:短期便利下的长期隐忧

低定价对乘客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一对一的门到门服务、低于私家车出行的成本(含油费、停车费),甚至低于部分城市的地铁换乘 + 短途打车成本,让两类人群迅速转向网约车:一是原本开私家车的车主,算清 养车成本>高频打车费的账后,选择放弃自驾;二是依赖公交、地铁的通勤族,在低价诱惑下,宁愿多花少量钱换取更舒适的出行体验。

当大量乘客涌入网约车,平台运力不足时,会加大扩招司机数量,更多司机被低价市场套牢,而无证司机也会成为填补缺口的灰色力量,而缺乏监管的市场会造成更大的安全危机

二、对司机:被低价 圈牢的生存困境

低定价的最大承压者,是网约车司机群体。一公里一块钱的定价,扣除平台抽成(通常 15%-25%)、油费(或电费)、车辆损耗后,司机每日多跑却不多得。为维持基本收入,司机不得不陷入 多跑单、跑远单的循环:每天工作 12 小时以上成为常态,甚至放弃午休、深夜接单,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 无证司机的激增。当平台因用户膨胀急需扩充运力,对司机资质的审核会主动 放水”—— 无网约车运输证、无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司机,只需提供身份证和驾驶证就能接单。这些无证司机看似 抓住了就业机会,实则面临双重风险:一是因违规运营随时可能被监管部门处罚,车辆被扣押;二是平台对无证司机的保障几乎为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拒赔、平台推诿,司机需自行承担所有损失。最终,无论是有证还是无证司机,都被低价困在 低收入、高风险的怪圈里,难以脱身。

三、对汽车市场:从 购车热打车替代的冲击

网约车低定价正在重塑消费者的购车意愿。

低价的网约车究竟有利于哪一方?靠低价抢夺的市场能走多久?-有驾

过去,买车 = 便利是很多家庭的共识,但当 打车成本<养车成本成为常态,越来越多家庭开始重新权衡:对于非刚需购车群体,不买车、常打车成为更经济的选择;甚至部分刚需群体(如刚毕业的年轻人)也会推迟购车计划,优先选择低价网约车。

这种需求变化直接传导至汽车市场:家用轿车销量增速放缓,尤其是 10 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受冲击最为明显 —— 这类车型的目标客群,正是对出行成本敏感、容易被低价网约车吸引的群体。同时,汽车后市场(如洗车、保养、保险)也随之受到影响,部分门店因私家车出行频次下降,客流量减少。长期来看,若低价网约车模式持续,汽车市场可能从 增量市场转向 存量市场,倒逼车企调整产品策略(如加大新能源网约车定制车型研发),但短期内仍会面临明显的需求收缩压力。

四、对城市交通:便利选择引发的拥堵悖论

网约车低定价本想通过 替代私家车缓解交通压力,却陷入了 拥堵悖论。一方面,原本开私家车的车主转打网约车,看似减少了私家车数量,但网约车为了接单,往往存在 空驶巡游(如在商圈周边转圈等单)的情况,空驶率甚至高达 30%,反而增加了道路行驶车辆;另一方面,公交、地铁用户转向网约车,导致网约车需求激增,在早晚高峰时段,大量网约车集中在写字楼、小区周边接单,极易造成局部交通堵塞(如路口排队、临时停车占道)。

低价的网约车究竟有利于哪一方?靠低价抢夺的市场能走多久?-有驾

以某一线城市早高峰为例,网约车低定价实施后,主干道网约车数量同比增加 25%,早高峰拥堵时长从 40 分钟延长至 65 分钟,原本选择地铁的通勤族,因网约车拥堵反而迟到率上升 —— 低价带来的 便利,最终被拥堵抵消。

五、平台角色:低价背后的 市场争夺模式隐患

网约车低定价的本质,是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采取的 补贴式竞争。在出行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部分平台通过压低定价、发放补贴,吸引用户和司机入驻,试图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但这种模式存在致命隐患:一是盈利困难,低价导致平台收入下降,而补贴、技术运维仍需大量成本,长期依赖资本输血,一旦资本退潮,平台要么涨价,要么缩减服务;二是监管风险,平台为维持低价,纵容无证司机、降低服务标准,容易触碰监管红线(如交通运输部门对违规平台的处罚),最终影响平台合规运营。

低价网约车没有绝对受益者,终归走不长

从上述分析可见,网约车低定价看似短期利好部分乘客,实则长期对司机、汽车市场、城市交通均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对平台自身也存在模式隐患 —— 没有任何一方能在这场低价博弈中真正 受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