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聊车,特别是新能源车,那叫一个热闹。
小米的雷军亲自上阵,把发布会开得跟演唱会似的,新车一出来订单就爆了。
另一边,蔚来、理想、小鹏这些老牌新势力,还有比亚迪这个巨头,大家你追我赶,价格战打得是“刀刀见红”,今天你降一万,明天我送大礼包,生怕在市场上掉队。
可就在这片打得火热的战场上,有一个大家伙却显得特别“另类”,它就是华为。
华为的掌门人任正非早就放话了,说华为坚决不自己造整车。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现在造车这么火,简直是科技圈最大的风口,华为有技术、有品牌、有钱,为什么放着这么大块蛋糕不吃呢?
是看不上,还是不敢上?
其实,这事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华为的“不造车”,不是真的要置身事外,而是在下一盘非常大的棋,它的目标不是卖几辆车挣钱那么简单,而是想成为未来整个智能汽车时代的“规则制定者”。
咱们用一个好懂的比方来琢磨一下。
现在这些造车公司,就像是开餐馆的,每家都在琢磨怎么把自家的招牌菜做得更好吃、更便宜,好吸引更多的食客。
小米的餐馆讲究性价比,蔚来的餐馆主打服务周到,特斯拉的餐馆呢,则是科技感十足的网红店。
大家都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客源。
而华为呢?
它不自己开餐馆,它的想法是,成为所有餐馆的唯一供应商。
它要提供最高级的厨具、最独家的秘制酱料、最智能的点餐和管理系统,甚至连餐厅的装修风格标准都想帮你定了。
这样一来,不管哪家餐馆生意好,都得从华为这里进货,都得给华为交钱。
华为要赚的,不是一份一份炒菜的辛苦钱,而是整个餐饮行业发展的“管理费”或者叫“技术税”。
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玩法,它不跟你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掌握整个战场的游戏规则。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华为其实已经悄悄地在三个关键方向上布局了。
第一个方向,就是智能驾驶系统。
未来的汽车,值钱的地方肯定不是那四个轮子和一堆钢材,而是那个能让你在开车时喝咖啡、看电影的“AI司机”。
这个“AI司机”需要有聪明的“大脑”和敏锐的“眼睛”。
华为就在做这个事。
它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像眼睛一样能看清路况的激光雷达,像大脑一样能飞速计算和做决策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还有指挥车辆具体怎么转向、怎么刹车的软件算法。
车企跟华为合作,就省去了自己投入巨额资金和漫长时间去研发的麻烦。
现在市面上很火的问界汽车,它那个可以在城市里自己拐弯、自己等红灯的智能驾驶功能,就是华为这套技术的体现。
当然,这个领域挑战也很大。
智能驾驶技术需要海量的数据来“喂养”,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
特斯拉在全球有几百万辆车每天都在路上跑,不断地收集各种路况数据,这成了它最强的护城河。
华为目前合作的汽车品牌还比较有限,收集到的数据量跟特斯拉比还有差距,如何追上这个差距,是华为未来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个方向,是智能座舱。
如果说智能驾驶决定了一辆车的智商,那智能座舱就决定了它的情商,也就是这辆车好不好用、舒不舒服。
华为在这方面的杀手锏,就是我们很多人手机上都在用的鸿蒙系统。
华为的目标是把鸿蒙系统装进汽车里,让你车里的屏幕跟你手里的手机、手表、家里的电视都无缝地连起来。
比如,你在手机上查好了导航路线,一上车,导航信息就自动同步到车上的大屏幕了;你在车里听的歌,回到家可以接着在智能音箱上继续听。
这种方便流畅的体验,一旦用习惯了,就很难再离开。
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用户黏性。
但问题也来了,对于那些有实力、有想法的大车企来说,它们会甘心把汽车的“灵魂”——也就是操作系统——交给华为吗?
这就像你家开的饭店,后厨、服务员、收银系统全都是别人家的,那你这个老板还剩下什么呢?
所以,很多大牌车企,比如大众、奔驰,都在努力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就是为了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何说服这些大车企,让它们相信跟华为合作是互利共赢,而不是被华为控制,这是华为面临的又一个巨大挑战。
第三个方向,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硬件部分,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我们通常叫它“三电”。
这相当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是汽车的心脏。
在这个领域,有德国的博世、大陆这些经营了上百年的老牌巨头,它们技术非常成熟,成本也控制得极好。
华为也冲了进去,推出了自己研发的高度集成化的电驱动系统,性能非常出色。
华为这么做,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硬实力,告诉大家“我不光软件厉害,硬件我也行”,让车企更信赖它的整体解决方案。
但另一方面,这个领域的竞争极其残酷,利润非常薄,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境地。
华为需要在这里非常小心地平衡市场份额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所以你看,华为的“不造车”策略,其实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
它通过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核心三电这三个层面上的布局,试图在未来汽车产业里占据一个核心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它不想当一个普通的选手,而是想当那个提供赛道、制定规则、甚至兼任裁判的角色。
一旦这个生态系统建成,华为就能像现在的苹果公司从应用商店里抽成一样,通过向合作车企收取技术授权费、软件服务费等方式,获得长期、稳定而且利润丰厚的收入。
这种战略思考,其实也给国内其他高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不能永远停留在生产和销售具体产品的阶段,更要向产业链的上游走,去输出技术、输出标准,最终输出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
当然,华为这盘棋下得很大,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很多,比如传统汽车巨头的抵制、技术路线的突然变化等等。
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华为这种敢于跳出固有思维,去尝试定义未来的雄心和格局,本身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故事,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未来全球高科技竞争中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