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172亿“收回”极氪!李书福的“一个拳头”战略动谁的蛋糕

吉利汽车一纸公告震动行业:以23.99亿美元(约172亿人民币)全资收购极氪,后者将从纽交所退市,回归吉利体系。 从2024年5月登陆美股到如今闪电退市,极氪的资本之旅仅维持了14个月。 汽车狂人李书福为何不惜重金急收“亲儿子”?

这场合并背后,是吉利对新能源战局的重新押注,还是行业大整合时代的序幕?

吉利172亿“收回”极氪!李书福的“一个拳头”战略动谁的蛋糕-有驾

私有化极氪绝非临时起意。 2024年9月,李书福发布《台州宣言》,明确提出“战略整合”与“战略协同”五大核心举措,要求各品牌“回归一个吉利”,杜绝重复投入。

此后,吉利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品牌大整合:

2024年10月:几何品牌并入银河系列,定位智能精品小车;

吉利172亿“收回”极氪!李书福的“一个拳头”战略动谁的蛋糕-有驾

2025年1月:翼真、雷达并入吉利汽车,扩充MPV与皮卡产品线;

2025年2月:极氪与领克合并为“极氪科技集团”,安聪慧出任CEO。

这一系列动作直指资源内耗。 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坦言:“双上市公司架构下,极氪和吉利在研发预算、供应链谈判甚至员工激励上长期‘打架’,内部沟通成本飙升。 ”

以2024年为例,极氪净亏损57.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1%,同期吉利汽车净资产收益率达19.17%。

极氪的退市,暴露了中概股在美尴尬处境。 尽管上市首日股价暴涨34.57%,市值一度冲至110亿美元,此后持续低迷。

截至退市前,其股价缩水近半,市值仅剩57.4亿美元,不足蔚来市值的1/3。

关键的是,美股投资者始终将极氪视为“传统车企”而非科技公司,对其技术溢价视而不见。

“极氪的退市是必然选择。 ”奥纬咨询前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分析,“在美股估值低迷、外部融资受限的背景下,回归吉利体系才能快速止血。 ”

合并后,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1:1.23置换吉利港股股份,打通港股估值通道。

吉利172亿“收回”极氪!李书福的“一个拳头”战略动谁的蛋糕-有驾

私有化的核心目标,是打破资源壁垒。 据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测算,合并后三大降本路径将释放百亿级利润空间:

研发投入减少10%-20%:极氪的浩瀚架构、800V超快充技术与吉利的GEA架构合并,研发效率提升30%;

供应链成本直降5%-8%: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联合采购,年节省超60亿元;

产能利用率提升3%-5%:杭州湾工厂可共线生产极氪009与领克09,闲置产能盘活。

今年一季度,极氪与领克合并后的首份财报已初显成效:双品牌综合毛利率达19.1%,其中极氪单车毛利率21.2%,按香港会计准则甚至实现盈利5.1亿元。

吉利172亿“收回”极氪!李书福的“一个拳头”战略动谁的蛋糕-有驾

伴随合并的,是吉利权力架构的重构:

安聪慧从极氪CEO升任吉利控股集团CEO,统管全局运营;

李东辉调任副董事长,专职资本运作与海外合作;

淦家阅出任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CEO,兼管银河与极氪事业群。

这场调整被内部称为“削藩行动”。 此前,极氪独立上市时管理层需同时应对美股、港股两套监管体系,财报季“一半时间在写报告,另一半在应付分析师质询”。

合并后,决策链条从“双线汇报”变为“一竿到底”。

吉利的动作绝非孤例。 2025年,“整合”已成行业关键词:

东风与长安两大央企筹划重组;

上汽集团将乘用车、国际业务、研发总院整合为“大乘用车板块”;

吉利172亿“收回”极氪!李书福的“一个拳头”战略动谁的蛋糕-有驾

广汽构建“大研发体系”,蔚来合并乐道与萤火虫事业部。

“车企正从‘多生孩子好打架’转向‘攥紧拳头打硬仗’。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员张翔指出。 当小米SU7以18.9万定价血洗市场,比亚迪靠规模化将插混车压至8万元区间,单打独斗的品牌注定出局。

吉利172亿“收回”极氪!李书福的“一个拳头”战略动谁的蛋糕-有驾

行业洗牌已反映在销量数据上:

极氪2025年目标销量74万辆,但前4个月仅完成16.53万辆(达成率23.28%);

哪吒汽车从2022年新势力销冠跌至2025年濒临出局;

吉利却逆势上调年目标至300万辆,上半年销量193万辆(同比增30%)。

残酷的是利润争夺。 2025年一季度,尽管吉利净利润暴涨264%至56.7亿元,但其单车净利润仅805元,不足理想汽车的1/10。 当“价格战”被政策叫停,技术、供应链、渠道的整合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李书福的172亿豪赌,或许正印证了那句老话:“撤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这场汽车业的战国时代,才刚刚拉开血腥帷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