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成都天府大道南段,一辆崭新的小米SU7 Ultra撞上绿化带,翻滚、起火。
司机邓某被卡在驾驶座,动弹不得。
火苗蹿起来的时候,几个路人冲了上去。
砸窗、拉门、找扳手……能试的都试了。
可那扇门,死活打不开。
不是没人拼命。
是门根本没反应。
后来大家才明白,这车用的是电控门把手——断电就瘫痪。
而车祸那一撞,正好把供电系统干废了。
门锁死了,像焊在车身上。
外面的人急得冒汗,里面的人出不来。
几秒钟,就是生和死的距离。
这事让人后背发凉:
为了“看起来高级”,把门把手藏起来,真的值吗?
隐藏式门把手,最早是跑车玩的花活,图个流线、图个酷。
特斯拉一用,立马成了“智能车”的标配。
蔚来、小鹏、理想,甚至奔驰、路虎都跟风。
小米SU7也没例外,用了半隐藏式设计。
可这玩意儿到底省了多少电?
央视网查过,风阻降低不到0.1%,续航多跑个一两公里都算多。
长城魏建军说得更直白:几乎没用。
没用就算了,还埋雷。
电控门的命门,全系在那块12V小电瓶上。
偏偏它常被塞在车头——最容易撞烂的地方。
一撞,断电;一断电,门就锁死。
厂家当然说有“机械应急解锁”。
可那玩意儿藏在储物格底下,黑灯瞎火谁找得到?
司机要是昏迷了,谁来拉?
中保研的数据扎心:
侧面碰撞后,电控门能打开的,只有67%。
传统机械门呢?98%。
这不是电车专属的问题。
现在很多燃油车也用电控门锁,断了线一样打不开。
问题不在能源类型,而在设计思路——
把救命的功能,全交给电,却不留可靠的退路。
好在,国家出手了。
9月24日,工信部发新规征求意见:
以后所有车,外门把手必须带纯机械解锁功能。
断电?照样能从外面拉开。
非碰撞侧的门,必须徒手就能开。
这意味着,那些花里胡哨的隐藏门把手,基本要退出主流了。
欧洲也醒了。
EuroNCAP宣布,2026年起,想拿五星安全评级,关键功能必须保留实体按键。
为因为开车时摸屏幕,太容易分心。
连奔驰、宝马都开始往新车里加回物理按键。
不是倒退,是回头看看——
人命,比“科技感”重要得多。
成都那场火,烧掉的不只是一辆车。
它烧出了一个行业的盲区:
当设计只盯着“未来感”,却忘了“活下去”才是第一需求,再炫的技术都是空的。
汽车不是手机,不能死机重启。
它载的是活生生的人。
真正的智能,不是门能自动弹出来,
而是火烧眉毛时,门还能被人亲手拉开。
别再用“美学”绑架安全了。
有些门,必须让人能推开——
用手指,用肩膀,用命去撞,也得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