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花30万买的高端电动车,可能很快就要过时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固态电池量产前夜的残酷现实。 当大多数人还在争论固态电池会不会终结燃油车时代时,行业内部早已悄然转向,这场技术革命的第一波冲击,并非指向燃油车,而是直接刺向了现有电动车自己。 更具体地说,是那些搭载三元锂电池的中高端车型。
2025年9月,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的展台上,宝马首次公开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i7测试车。 这款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充电仅需十分钟,让在场所有搭载液态电池的电动车瞬间显得笨重而落后。
但这仅仅是开始,根据《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迈入千亿元级别。
技术碾压来得比预期更快
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轻松突破400Wh/kg,是当前三元锂电池的两倍以上。 上汽集团计划在2026年交付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广汽集团则宣布同年将在昊铂车型上搭载同类技术。
充电速度的颠覆更为彻底:丰田计划在2027年推出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的车型,而蔚来ET9已实现12分钟补能600公里。 对于仍需30-45分钟充电的现有三元锂电车,这种差距几乎是降维打击。
安全性方面,固态电池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 固态电解质不易燃烧、无爆炸风险,针刺实验和高温测试均能通过,解决了电动车自燃的核心痛点。 中创新航研发的全固态硅基体系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30Wh/kg,配套产线今年已投入使用。 孚能科技则计划在2026年至2027年推进小批量量产装车。
中高端市场首当其冲
三元锂电池主要搭载于中高端电动车,而这些高利润市场正是固态电池量产初期的首要目标。 宝马、奔驰、奥迪等品牌已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电池企业建立合作,推进“欧洲整车技术+中国电池方案”的协作模式。
相反,磷酸铁锂电池因成本优势,短期内仍会主导中低端市场。 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已开始普及,上汽MG4甚至推出了9.98万元的半固态电池版本,成为首款将这项技术带入10万元以内的量产车。
这种技术迭代的冲击直接反映在二手车市场。 现有高端电动车的保值率开始大幅下滑,尤其是续航低于600公里的车型。 一位电池行业专家直言:“当消费者知道千公里续航、十分钟快充的固态电池车即将上市,谁还会为技术落后的旧款电动车支付高溢价? ”
全球竞赛加速行业洗牌
日本丰田拥有超过1300项固态电池专利,计划2026年开始逐步生产全固态电池。 中国政府则推出了60亿元的固态电池刺激计划,欧阳明高院士牵头成立了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宁德时代已将研发团队扩充至1000人以上,目标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
但全固态电池的成本仍是最大障碍。 目前其材料成本高达2元/Wh,是液态锂电池的3至5倍。 因此,产业化将分阶段推进:2025年至2026年为样品交付期,2027年至2028年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2030年后才会迎来规模化应用。 在此之前,动力电池市场将呈现常规液态、半固态和全固态“三足鼎立”的格局。
车企的应对策略已经分化。 部分企业选择推出“电池升级”服务,为现有车型换装半固态电池;更多车企则加速清退现有锂电池车型库存。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指出:“从液态升级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生产线的兼容度不到50%,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的积累和经验优势都没了。 ”
供应链与标准化的挑战
固态电池的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 正极、电解质、负极的材料兼容性界面稳定性仍需提升,电池整体的安全管理策略及工程化制备技术尚不成熟。 全固态电池的生产需要全新的设备,如等静压设备工作压力需大于100MPa,远高于液态锂电池的3-10吨要求。
标准统一也是难题。 中欧在测试方法、安全指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亟须建立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 回收利用同样面临挑战,固态电池的材料组成与传统锂电池不同,需开发新的回收工艺。
尽管如此,设备企业已开始获益。 先导智能的固态电池生产设备已发货给全球客户,利元亨的高压化成设备也交付给了广汽埃安的固态电池中试线。 这些迹象表明,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已不可逆转。
当固态电池真正普及的那天,燃油车可能还会在特定场景坚守,而不少曾经代表“先进”的三元锂电车,是否会加速沦为电子垃圾? 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你是选择当个等等党,还是抓住清库存的折扣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