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营销的关键棋局深耕与分野,谁在下一盘大棋?
市面上聊智能汽车,总离不开一个焦点,其实就是华为,好像只要沾上华为,车就能火,绕开品牌光环,我们更该关注背后战略,今天我们换个角度,聊聊营销网络和品牌分工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营销网络这么重要?它决定了一辆智能车能不能被更多人看见,也决定了客户有没有地方去体验和维护,比如你买车,当然希望离家近有门店,而且服务靠谱,如果品牌没铺开网络,车再智能也会无人问津,显然网络是销量的基础。
我们先看一看北汽蓝谷的打法,极狐和享界拆开单独卖,各自布自己的网,到目前极狐有650家网点,覆盖245城,这不是小数了,两套团队各自分工,既不挤兑,也不互相拖后腿,这种“双网并行”,其实很少有车企能做到。
从行业新势力来类似的操作也不少,问界、智界,以及上汽的尚界、奇瑞的智界,都在加速智能网点布局,尤其广汽昊铂,已经拿下L3高速测试牌照,成为华为合作“第一境”,将第一个量产L3车型,数据说话,广汽昊铂今年光智能网点新增三百多家,几乎每个月都有城市新店开张,这种铺网速度,让其他品牌压力非常大。
那没用华为L3智驾的新势力怎么办?比如特斯拉,更注重自研系统,销售网点目前在中国不到300家,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而蔚小理、零跑这些新势力,现在加起来也大约七百家门店,但是多数还在扩张阶段,顾客体验参差不齐,反而像比亚迪、吉利、上汽新能源这种传统巨头,不仅门店多,覆盖更广,品牌信任度也高,和极狐相比,单纯拼营销网络其实不必过度焦虑,大家打的牌路本来就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北汽极狐到底想干啥?其实他们看准了一个小切口,25万以下智能车,这块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是用户基数大,而且对智能体验要求也在提升,所以极狐选择将多年制造积累,三电技术优势,全都砸在这里,这背后真的不是只拼价格,而是依托过去和华为首创自动驾驶合作经历,提前卡位智能汽车时代。
极狐其实早在2021年3月就联手华为,推出阿尔法S华为HI版,当时市场上格外受关注,虽然第一波打得不够漂亮,但是技术投入是真扎实,为后续车型打了板,最近一次定增,也有重金砸在智驾和新车型开发上,他们要的是厚积薄发,而不是盲目上新款,极狐T1和T5成功上市,都是稳扎稳打的例子。
对比传统车企资金玩法,定增其实只是启动资金,根本解决不了长期发展,比如之前赛力斯的定增案例,只有问界营收才能真正补缺口,北汽蓝谷也一样,享界系列要是大卖,融资自然不是问题,所以资金不是最大障碍,真正的难点在于网络和产品持续打磨,谁抓住客户,谁就有机会。
我们顺便盘点下今年智能汽车品牌的营销节奏,比如享界新S9T和新S9,单独开发布会,嘴哥站着讲两个多小时,这种品牌定力和宣传投入前所未有,尽管问界M7压根没办发布会,享界依然快速拉拢了核心粉丝群体。
与此BBA的传统豪华阵营其实压力不小,虽然他们营销网络强大,本地网点收缩迹象已经出现,去年同期奔驰、宝马、奥迪的中国门店减少超10%,服务队伍也开始转型线上,假如明年再查一次数据,若网络继续收缩,将直接影响产能调配,甚至加速市场退出,所以网络变化其实是一种提前信号,谁先稳住渠道,谁就能扛住竞品冲击。
由此可见,享界和极狐的网络并不是简单拼数量,更是精细化服务和品牌培育的体现,比如极狐现在每开一个门店,都有智能体验环节,专门设置智驾互动区,让客户可以提前感受L3自动驾驶,再加上后台数据收集,帮助产品升级,这些细节,是很多传统店无法做到的。
说到极狐策略,其实就是“深耕小市场,打磨大产品”,将智驾和三电技术真正用在25万以下车型,享界则主攻更高端,鸿蒙智行把中低端价格区交给奇瑞和上汽,北汽集团也有自己的营销资源,这种分工明确,反而提高了集团整体效率,大家各自打自己的优势牌,不再抢客户,才能稳健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极狐的转型,也有模仿鸿蒙智行的地方,比如服务升级,门店管理智能化,客户体验走专业路线,营销方式更加贴近年轻用户,比如社群活动、二次元主题日,IP联动等创新玩法,渐渐摆脱过去“国企风”,变得更灵活,也更接地气。
想象一下未来趋势,当L3法规落地,智能驾驶大众化,谁能提前占据城市终端,谁就能获客,极狐抓住技术先机,又做到网络铺设,后面每新增一家门店,都可能增加百台销量,这就不是一个“光有技术,没市场”的故事了。
最后我们要思考一个开放性问题,那就是在智能汽车激烈竞争下,是不是只有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才能保住品牌生命?还是说技术创新本身就足够撑起一片天?极狐的案例说明,两手都要硬,不过分工细化、精准定位是未来车企的关键,对你来说,假如准备买智能车,究竟关心技术,还是更在意服务和网点?哪些品牌模式,才会赢得你的青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