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欧洲人买电车,真不把美国放眼里了,中国车反倒成了香饽饽。
我前两天刷INS,刷到一个德国老哥的动态,挺逗。他站在慕尼黑IAA车展的小鹏展台前,手里举着一杯咖啡,配文写:“以前觉得Tesla是未来,现在?我连试驾都懒得排,倒是小鹏P7一发布,我当场扫码留了联系方式。”底下一堆欧洲网友跟帖:“MG4我开了半年,省电又皮实,修都没修过。”“比亚迪海豚,停车比Smart还灵活,续航还实诚。”看得我直乐,这画风,十年前谁能想到?
今年这届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那叫一个“卷王出海”。比亚迪、小鹏、零跑,一个个带着新车型杀进来,不是概念车,全是能直接订的量产款。小鹏P7欧洲首秀那天,展台里三层外三层,媒体记者扛着机器蹲点拍,跟追星似的。你再瞅瞅隔壁某些美国品牌,人流量?嗯……也就勉强维持“有人来过”的程度。
数据不会骗人。Escalent这公司今年5月到7月,跑遍英、德、法、西、意五国,问老百姓:你买车,会考虑中国车吗?结果47%的人说“会”,去年才31%,直接干涨16个点。反观美国车?44%考虑,去年51%,掉了7个点。这数字一上一下,味儿就出来了——欧洲人不是不买车,是越来越不想买美国车了。
有人可能说,是不是车不行?但你去问问开过比亚迪ATTO 3(也就是国内的元PLUS)的车主,底盘调得扎实,内饰用料不抠门,车机反应快得跟德系比都敢叫板。MG4更狠,直接拿过“2023欧洲年度车”提名,一个中国品牌,正面刚进决赛圈,靠的可不是PPT。
中国车企现在玩的是“本土化三件套”:广告铺天盖地,经销商网点越开越多,售后也跟上了。以前欧洲人怕中国车坏了没人修,现在德国街头都能看到MG授权服务站,心里踏实了。信任度?直接涨7个百分点。反观美国,同期信任度从31%掉到24%,整整跌了7个点。你说巧不巧,两边刚好对调。
为啥?地缘政治这玩意儿,真能影响你买啥车。特朗普一回来,又是加关税又是扯北约,俄乌那摊子事儿上立场还飘忽不定,欧洲人心里膈应。博伊斯,Escalent那个副总裁,直接在邮件里说:“消费者没明说,但美国那套操作,确实让人对美国货好感下降。”这话够委婉了吧?翻译成人话就是:你外交上老搞我们,我们买你车时自然得多掂量掂量。
再说需求。欧洲人爱小车,MG4、海豚这种尺寸刚刚好,停车不抓狂,电耗还低。Dataforce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品牌在欧洲混动车市场占了9.7%的份额,电动车更是干到9.9%,整个汽车市场占有率稳在5.3%,连续三个月破5%。这可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是实打实卖出去的。
中国外交部也说了,我们靠的是技术、品质、真本事。现在全球车企都来中国取经,电池、电驱、智能座舱,谁不来中国设研发中心都显得落伍。你搞保护主义?行啊,可市场不陪你演。
说到底,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不在乎车标背后是哪个国家,只关心这车靠不靠谱、值不值这个价。中国车现在给的,是“花二十万的钱,享受三十万的体验”。而某些美国品牌,还在靠情怀和LOGO收溢价,现实一照,原形毕露。
所以啊,别老扯什么“中国车靠补贴”,欧洲人精着呢。他们用钱包投票,投的是体验,是信任,是实实在在的好开好用。这波出海,中国车企,赢麻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