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降到7万多还卖不动?这台曾月销5万的家轿,为何被比亚迪逼到墙角只能拆天窗换织物座椅
上个月去趟4S店,销售偷偷告诉我个数字——轩逸最低配落地才7万出头。怎么做到的?把LED灯换回卤素,天窗封死,倒车影像砍了,连备胎都省了给你个补胎包。这操作看着有点狠,但你得知道,这车前年单月还能卖将近5万台,现在腰斩都不止。
站在展厅看了半天新款,说实话前脸变化挺大。那个贯穿式灯带配发光Logo,活脱脱往电动车风格靠,设计师大概想告诉你——我们也能时髦。车身降了2毫米,宽了10毫米,视觉上确实低趴了些。只是隔壁展台老哥嘀咕:“这还是我认识的轩逸吗?怎么看着像被风吹变形了。”
那台开不坏的1.6L
动力这块,日产守得挺死。还是那台HR16自然吸气发动机,99千瓦功率,159牛米扭矩,配CVT。这套组合在路上跑了快十年,故障率低得出奇——有数据说年均0.38次故障,基本等于不用修。油耗5.5-5.9升,市区代步够省。
但问题也摆在那儿。起步肉,超车慢,冬天冷车CVT还得等水温上来才给力。我一哥们跑网约车,说这车高速并线得提前半分钟打灯,要不然超不过去。动力够用是够用,想要点激情?那得看别的车型。
e-POWER的尴尬
轩逸还搞了个混动版本,叫e-POWER。这套系统挺独特——发动机只管发电不驱动轮子,全靠电机跑,所以开起来确实像电车,安静顺滑。油耗能到3.7升左右,省到让人眼红。
可它偏偏不能充电,电池容量就那么点,也就意味着拿不到绿牌,购置税照交。你想想,隔壁比亚迪秦PLUS DM-i能油能电还便宜,享受政策补贴,这边e-POWER技术再先进,市场不认账有什么用?有人说这是“政策绝缘体”,话糙理不糙。
大沙发还能打多久
要说轩逸最硬的牌,还得是那套座椅。新款继续升级,什么航天零重力概念,多层缓冲材质,高配还有菱形绗缝工艺。2712毫米轴距摆在那儿,后排腿部空间同级少有对手。带着一家老小出门,这舒适度确实没得挑。
智能配置倒是够实用主义——12.3寸屏幕,71项功能,L2级辅助驾驶,该有的都有,但不玩花活。低配直接把中控屏省了改成储物槽,这做法挺实在,毕竟买低配的人大概率也不在乎那块屏。
三代同堂的生意经
最有意思的是卖法。老款经典轩逸降到六七万继续卖,现款维持价格,新款冲高端,三代车一起摆展厅。这招覆盖面够广,但也透着点无奈——总得想办法把人留住。
走访几家店下来,发现买轩逸的人画像挺清晰:三十五岁往上,要么家用要么跑车,看重省心省钱。年轻人?基本不在考虑范围。这批用户忠诚度高,可市场就那么大,新增量从哪儿来是个问题。
燃油车销冠的焦虑
八月份轩逸卖了两万七千多台,燃油轿车里依然是冠军。听着风光,但跟自己比已经掉得厉害。更要命的是,比亚迪那帮新能源车总销量早就反超了,动力更强,用车成本更低,智能化配置甩几条街。
日产财报连续亏损,国内销量压力山大,轩逸一款车扛起东风日产半边天。这种依赖度放哪儿都危险。好在N7上市了,N6插混也快来,算是开始正面应战。只是转型这事儿,留给日产的时间大概不算宽裕。
坐在轩逸那个“大沙发”上,舒服是真舒服。可看着窗外满街跑的绿牌车,你会明白——光靠舒服,或许撑不了太久了。市场从来不等人,哪怕你曾经是王者。
全部评论 (0)